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使用范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作 者:朱水华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教材简析及设计意图:
课文主要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是“使物体发声”,让学生通过观察三种典型物体的发声,初步判断: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很可能有关系。第二块内容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以音叉、橡皮筋等为例,证明发声时确实在振动,并在此之后给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材体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意图。比如:让学生据经验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很多学生会以为是物体受到力作用导致的。而第一块内容设计了些用了力而不发声的实验。这样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又如:让音叉入水,通过水纹来判断音叉在振动,渗透了一种通过“第三者”来观察研究问题这一有效和重要的方法。
本课设计,除了体现教材的主要思想外,作以下几点说明:
1.力求使两块内容更显丰满。例如第二块内容,书上只用音叉一例后即给出结论。我用了四五例,并在增强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趣味性。
2.探讨振动与声音花了很多笔墨,但回避了“物体振动就会发声”。因为这会牵涉到超声波、次声波这类人耳感觉不到的声音,在课堂上会说不清楚。
3.证明音叉发声时,我设计了效果更明显的方法(用铃铛),按理说可以不用书上的放入水中的方式,可以省去很重的材料。只是我仍采用了,主要是为后面建立声波的概念打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到振动是物体一种重复的往返运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持续,声音持续;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认识到由于感官能力所限,有时需要借助一些物体或材料,帮助我们间接观察到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2)学习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3)初步领略举反例可以有效证明命题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乐于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猜测。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教学难点:
有效引发学生的(关于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认识冲突。
教学准备:
1.每组材料 : 钢尺1根、橡皮筋2根、队鼓1个(含鼓锤)、音叉大小各一套、
镲1个、小铃铛1个(材料袋)、塑料小哨子2个(材料袋)、粳米
几十颗(或其它轻小颗粒)、大半水槽水(或用大开口的盆子)等。
2.教师准备: 吉他(或其它弦乐器)、木棒、竹笛1支、相关PPT、分组材料
1份。
教学过程:
一、让物体发声 引出研究问题
讲台上放一方凳,凳上放一大一小两音叉和橡胶锤。承上节课实验教学
部分开启本课。
1.让音叉发出较高音、较低音、较强音、较弱音。
○师用锤指音叉,问:这个仪器叫什么?
生:音叉。
○(请你上来制造两个音,一个音较高,一个较低。
一位学生上来操作:击打两个音叉。
○请你上来制造两个音,一个音较强,一个较弱。
一两位学生上来操作:击打同一个音叉,一次重击,一次轻击。
○提一句:刚才这些不同的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2.让其它物体发出声音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各种物体发出来的。现在考考你们。
(1)请生上来,让讲台发出声音。
(2)请生上来,让黑板发出声音。
(3)请生上来,让老师的书发出声音。让瓶中的水发出声音。
三四位同学上来,完成任务。
(4)请每位同学让自己的手掌发出声音。(全班鼓掌)
○引导思考:讲台、黑板、书页、水都发出了声音,你们因此想到了一个什么
可以研究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其精彩程度进行点评。(一般学生都会想到:“物体
是怎样产生声音的?”万一学生没想到这点,教师不如直接引向今天研究课
题。如:同学们想到了一些很不错的科学问题,不过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很
基本的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揭示研究问题。
这节课我们专门来研究:
(或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换句话说: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初步猜测。
○根据我们之前制造的声音,还有我们的经验,请你猜测一下:声音是怎么
么产生的?
学生稍作讨论,发表意见,师生探讨。
(根据前面教学环节)学生很可能说:敲打物体,使它发出声音。
此处教师要逮住机会,利用逻辑上的关系与漏洞,在师生间或生生间
展开有效辩驳,引起学生探个究竟的求知欲。例如以下情形:
生:敲击物体,可以发出声音。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拿出音乐组借来的一弦乐器,横向轻拨一下,发出了声音,说:拨也可
以的嘛。
学生稍沉默。师:除了敲击、弹拨外,怎么做也可使物体发声。
生:甩,如甩瓶中的水。
生:挤,如挤那个塑料小哨子。(见第一课时)
生:擦。如两掌相擦。
……
师:真会开动脑筋,那到底该怎说呢?总不至于说,敲击或弹拨或甩或
挤或压或摩擦等等方式作用于物体,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这样描述吧。
生:物体受到一个力,就会发声,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很具有概括能力,大家同意吗?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这里提出猜测时,“不幸”学生一致说是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那
教师也要表示怀疑,表示“果真这样吗?”,“有证据吗?”,这个思路,让
活动奔着证实而去。不过只要教师前面环节“用心”些,可以将学生引入
“歧途”,获得更大教学价值的。)
2.动摇初步猜测。
大家基本同意“物体受到力会发声。”这个猜测时,教师让大家做个小实验
○ 请大家双手合十呈拜佛的样子,左手右推,右手左推。
○ 稍作分析(1)两掌,都受到力了吗?
(2)两掌发出声音了吗?
(3)刚才的猜测,对吗?
(学生应该信服,又不解答案到底是什么?)
○过渡到第3环节。师:想不想看到更多的证据,那我们下面就深入研究,看
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物体发声的!获得答案的秘诀很简单:观察和思考。
3.实验研究,更理性地提出猜测。
○力作用下,鼓的发声与不发声。(布置语从略)
(1)学生按压鼓面,看是否有声。
(2)学生击打鼓面,看是否有声。
(3)在(或黑板)上,根据学生实验和回答,师生一起填表。
○类似方式,研究力作用下,钢尺的发声与不发声和橡皮筋在力作用下
的发声与不发声。
(1)师生一起审阅研究表格。
师:从表格看出来,要研究出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按要求操作。
生:要观察三个发声的物体,找出共同点。
(2)学生实验和观察,并填表。
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 记录表
队鼓发声了吗?
钢尺发
声了吗
用指肚按压
弯折
用指肚击打
用鼓锤击打
拨动
我们的发现
橡皮筋发声了吗?
鼓面、钢尺、橡皮筋发声有什么共同点?
2,关于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我组的猜测是:
拉伸
弹拨
○ 观察实验后的反馈性讨论。
(1) 发声与不发声的实验现象反馈。
(2) “鼓面、钢尺、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点?”反馈。(顺便得出“振动”
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注
意,在科学概念里不写作“震动”。)
○ 通过这些观察与实验,对于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你有没有新的猜测?
生:物体振动后,产生了声音。
4.更多的证据:物体发声,都会振动吗?
○ 承上面内容简单引导。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猜测?
生:这三个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产生。
师:要证明猜测是正确的三样物体说服力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你认为其它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吗?
生:应该会吧。(估计会、可能会等。)
○ 间接证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1) 发声音叉在振动吗?
①师:(演示)请看这个音叉发声了,你能看到他在振动吗?
多数同学看不清,不知是否振动了。可能前面一两同学看得特别仔细地
坚决认为在振动。
②师:有没有办法证明一下,它是否在振动?
学生想办法。教师可能要提示,比如可以利用水槽中的水。
学生如书P48,通过波纹惊奇地发现,音叉振动得还是很明显的。
③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办法,让所以同学“听”到音叉的振动。方法如下图。
各组尝试。(小铃铛在材料袋里有)
(2)敲打桌面,桌面在振动吗?
①各组轻击桌面使发声。抛问:桌面振动了吗?
②有没有办法来证明一下。
学生想办法。一般会想到,手指轻触桌面感受即可。
(3)请你证明,鼓响时是否在振动。
学生可用前两种方法,也可在上面撒些粳米或谷子,看其是否跃动。
(4) 请你证明,镲敲响时是否在振动?
学生会想到前几种方法,效果都特别好。
5.物体发出声音的奥秘。
○现在你认为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肯定这个结论,但不说是因为刚才的证据够了而得出此结论。应说
两点:(1)比一开始那三样物体更有说服力。(2)科学研究者还做了许多实验和研究,证明确实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讲话时,哪个地方在振动?请你找一找。
学生活动。
三、声音和振动还有得研究
1.再度观察音叉发声。听听音叉的声音有什么明显特点?
学生观察并思考 。回答。
(是全班一起听,教师要将共鸣的木盒的开口对着学生,一般情况都会发现
那声音是延续一段时间的)
2.这说明了什么?
(可提示: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角度考虑。)
得出:音叉的振动持续一段时间,声音也是持续的。
3.如果振动停了,你认为声音会怎样?
生:振动停,声音也马上停。
生:振动停,声音过会儿停。
生:不一定。
4.我们来试试看。
(这个内容,较有趣味性。小组活动和个别上台展示可以结合)
(1)握住正在持续发音的音叉,观察。
(2)握住正在持续发音的镲。观察。
(3)教师(或有关学生)吹竹笛的一个长音,一生过去忽地握住笛管。
(时间允许,还可以有更多体验,如先握住笛管,再让演奏者吹,看是
什么情况)
四、机动:观看相关视频
提示:本课用到的分组和演示材料较多,对材料的放置、出示、收回有一个妥
当的安排。
五、作业
配套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引用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
2.“优酷网”网站。
课件11张PPT。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朱水华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按要求制造 点声音:1.一个音较高,一个较低。2.一个音较强,一个较弱。◆ 让讲台发出声音◆ 让黑板发出声音◆让老师的书发出声音 ◆让你的手掌发出声音◆让瓶中的水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猜测:物体受到一个力,就会发声 ???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记录表表面振动无声
有声
有声
无声
无声
有声
物体振动 产生了声音?发声音叉在振动吗?桌面在振动吗?
镲敲响时是否在振动吗?
鼓响时是否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研究者还做了许多实验和研究,证明确实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想一想你能举几个因为震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吗?
我们讲话时,哪个地方在振动?
振动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吗?声音和振动还有得研究音叉的声音有什么明显特点?声音是延续一段时间的如果振动停了,声音会怎样?振动停,声音也马上停。
振动停,声音过会儿停。
不一定。
……
试一试握住正在持续发音的音叉。
握住正在吹长音的竹笛一个笛管。
如果是先握住笛管,再吹奏
……
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朱水华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余菲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