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属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内容。本单元为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本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结构以及一部分的功能。而通过本节课教学将引领学生探究食物吃下去后在体内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等。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吃下去的食物哪里去了”,第二部分为:“人体的消化器官”。教材设计第一部分“吃下去的食物哪里去了”,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经过特定的器官;这些消化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特定位置。第二部分“人体的消化器官”教材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食物进入体内后,在“旅行”过程中食物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希望让学生了解每种器官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每种器官的功能与其形状是相适应的。
在上课前,学生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既熟悉又陌生。特别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形状的了解还是非常的浅显。虽然由于耳濡目染的缘故,他们大多能够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但是对于它们在人体内相应的位置以及其功能还了解甚少。因此,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将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更多地关心、保护自己的消化系统。因此,从教材的内容、编排、教学最终目的等角度来看本节课是一堂典型的生命科学类课题,并与人的个体生活、健康紧密联系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人饿了需要食物来补充能量。
(2)消化道起于口腔,经食管、胃、小肠,终止于大肠。食物经过的每个器官称为消化器官,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过程与方法: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说出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知识,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3)通过简单活动体验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思考、探究中完善认识;
(3)唤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关注和兴趣,建构健康生活的理念。
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的形状和功能,建构健康生活的理念。
教学难点:
1.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2.提高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模拟胃(塑料袋内装湿面包)与肠(吸管内装饭粒)的蠕动实验材料、人体轮廓记录纸每人两张。教师准备:PPT课件、食道连接着胃模拟材料(用透明塑料管与塑料袋自制),小肠模拟材料(6米长绳子)大肠模拟材料(洗衣机排水管子)。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 ,引入主题
1.天气比较了冷,不离开座位,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变暖和一些?( 预设回答:运动)
2.运动要消耗大量能量,体内能量不够,靠什么来补充?
(预设回答:吃食物)
二、观察同学进食,猜想食物的旅行途径
1.给一个男同学补充能量,(吃半个面包)大家思考:食物进入他的口腔以后怎样了?去哪里了?还会去哪些地方?肯定(大胆猜测,善于表达,很会倾听)
学生说出一个消化器官名称后追问学生“你觉得这个器官是怎样的?”
2.你能把你自己关于“食物到哪里去了?”的想法用铅笔在人体轮廓图中画出来么?PPT2(要求:简洁、清楚画出食物经过的线路就可以了)
3.过渡:请大家停笔,体内的食物究竟会去哪些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三、组织观察消化系统图,初步修正想法
1.PPT3:
先来认识一下他们:(棒指器官名称让学生齐说名称。)各个器官外形怎样?
2.PPT4:
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食物又是按怎样的线路在体内旅行的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准备交流。
(预设回答有分歧:先进入小肠还是先进入大肠。)
3.PPT5: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消化器官名称,并追问这是你们小组一致的意见么?有没有跟他们组不同的想法?(有争议的打问号)过度:谁的观点与事实接近呢?单击课件演示食物旅行路径。修正板书。
四 、组织观看视频,再次修正、补充认识
1.我们还可以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食物在各个景点停留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击食物的旅行路径超链接到视频(4分钟)
谁能够再来说说食物究竟是怎样旅行的。(肯定第一个学生说得真好,可以多请几位学生,来培养倾听习惯,与表达能力)。
2.PPT6: 食物究竟到哪里去了?
单击现在请你再来画一画,需要做哪些修改呢?你们可以在旁边第2张人体轮廓图上再画一次现在你对食物在体内旅行的认识。画好以后,单击想一想:现在的认识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3.请两位同学展示自己认识的发展过程(据两张图说一说现在的认识与原来有什么不同,切换投影模式)
过度:同学们对食物消化过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了,那么我们来模拟食物的旅行过程吧。
五、功能与形态联系,渗透健康饮食观念
1.观察老师模拟口腔活动与食道输送。
(1)明确各部件模拟的是什么。
(2)教师模拟后提问:为了能很好地把食物送到胃里,你觉得食道内壁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预设回答:食道内壁应该是光滑的、有弹性的、湿润的等.
2.接下去,请你们来完成两个实验。第一要求:像老师那样,每人揉捏这个口袋里的食物20下,努力把口袋里的食物给揉成粥状。第一个实验完成后才能做第二个,第二个实验要求,每人都像老师那样把吸管一端的食物推进到另一端每个人推进一部分,到最后一个同学把它从另一端推出。
3.提示注意:
(1)这两个活动也都是模拟了我们消化器官的工作,你要小心呵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千万不能使它破裂、受伤哦!
(2)实验完成后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时出示PPT7
4.发出停止指令,整理好材料,交流:
(1)口袋里的食物怎样了?这个口袋模拟的是哪个器官的作用?揉捏时手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
(2)那么吸管通过变形把食物往前推挤是在模拟哪个器官的工作?
(预设回答:大肠或小肠)
大肠里的食物状态与小肠有什么区别?PPT8
(大肠里装的是食物残渣,而小肠里的食物——食糜,有许多营养)
出示模拟材料,明确模拟对象,单击问:为什么小肠那么长而大肠那么短?
预设回答(小肠长是为了充分地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短是为了尽快把没用的残渣排出体外。)
六、总结,指导健康生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请你把课题补充完整你准备怎么补?你能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了吗?(PPT9机动)
2.在今后的生活中,在健康饮食方面准备做怎样地改进呢?
七、作业:
作业本中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教学反思:
研读本课教材,发现教材其实是希望借助食物的流动与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消化器官的位置与功能。可是,由于这些消化器官都在人体内部,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从而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显的非常抽象难以吸引学生。因此,如果想要上好本节课,我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研究对象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很多老师在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在人体轮廓图内画消化器官的方法以暴露学生的初始想法同时激发其研究欲望。可是直接画图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因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形状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这一环节往往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我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考虑到很多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的消化器官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先提问学生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不着急画,先让学生说说器官名称、猜测器官的外形,然后再动手画,而且只要求画出线路就可以了。“跳一跳,摘桃子”既了解到了学生的前概念,又保护了他们的学习自信与兴趣。第二次画图,是经过看消化系统图,看食物消化过程视频介绍,特别是同学们的充分讨论交流以后进行的。这一次画图,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自然能补充或修正原来的认识。画图自然也不会再有障碍。不在原来图上修改,而在旁边再画一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认识进步,获取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同学都经历两次画图过程,准备记录纸时就要每人一份(作业本上有)。
认识各器官的功能和特点是比较难的内容,且不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在模拟活动中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做相应的思考,把对消化器官功能特点的认识与健康饮食指导紧密地联系起来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肝胆胰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范畴,这在医学界也没有定论,在这部分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基本作了回避处理,只在视频介绍中有所涉及,采取“用了再说”的办法。
课件10张PPT。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食物到哪里去了?用铅笔简单、清楚地画出食物将会经过的路线。讨论 1.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呢?食物又是按怎样的路线在体内旅行的呢?
2.讨论完毕,小组成员用 “端坐举手”的方式向老师宣告你们交流的成功。食物的旅行路径食物究竟到哪里去了?再来画一画想一想:现在的认识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准备交流口袋里的食物怎样了?这个口袋模拟的是哪个器官的作用?揉捏时手有什么感觉,你觉得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胃?吸管变形推进食物是在模拟哪个器官的工作? 大肠里的食物状态与小肠里的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小肠那么长而大肠那么短? 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把食物运输到胃里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