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野望》《饮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野望》《饮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0 23: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饮酒(其五)》《野望》整合教学设计
(两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重点)
◎语言运用: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积累优美的诗句。
◎思维能力: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
◎审美创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今天学习的两位诗人颇有缘分,各自都为自己写了传记,一位曾做《五斗先生传》,一位写了《五柳先生传》;他们生前都为自己做了墓志铭,一位是另一位的忠实粉丝,一位对于初唐律诗颇具影响、一位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王绩的《野望》。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诵读感知
1.根据屏幕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备课)⑴皋gāo水边的高地,岸。⑵薄bó。⑶徙倚(xǐyǐ),徘徊。徒,迁移:迁~。(字形“徒”)。(字形“倚”“绮(qǐ)”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⑷犊(dú),小牛。(字形“牍”)。⑸薇()。⑹喧(xuān)。⑺篱(lí)。⑻辨(字形“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⑵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
[预设答案]
①都是五言诗歌。
②都是写田园生活的诗。
③都是写秋天的诗歌。
(备课)“树树皆秋色”;
“采菊东篱下”。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都写到了山和夕阳:“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山山唯落晖”。
⑤根据课文注释可以知道,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弃官归隐后写的诗作。
《野望》注释:“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饮酒(其五)》注释“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⑶再次朗读,感受诗韵。
(这两首诗都是五言,我们读五言诗的时候,节奏一般是二三或者二二一。)
学生再读。
[师生互动①]教师读一半,学生接另一半。
采菊……,悠然……
山气……,飞鸟……
树树……,山山……
牧人……,猎马……
[师生互动②]教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采菊东篱下,……
山气日夕佳,……
[师生互动③]探究两首五言诗在音律上的不同?
明确:《野望》中间两联是对仗句,“树树”对“山山”,“皆秋色”对“唯落晖”。《饮酒》没有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野望》是律诗,定句,定韵,平仄对应,对仗工整;《饮酒》是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句数不定,没有平仄、押韵等的束缚。
(再读,体会音律的差异)
㈣品读意象
【提出问题】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那么诗中写到哪些景象?
⑴《饮酒(其五)》中描绘的景象:菊、东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
⑵《野望》中描绘的景象:树树、山山、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犊、禽。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近诗人。
㈤品读诗人
⑴两位诗人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我们需要借助资料,走进诗人的时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的祖上虽作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与争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归隐后有两次出仕机会,他辞而不就,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朝代交替,战乱频仍。他曾三仕三隐,在官场和田园间徘徊。曾作诗云:“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翠竹因为有用处而遭砍伐。无心炫耀自己的美姿特质,却又招来妒嫉。反不如山上小草,得以繁茂生长,保住吉祥终了天年。诗人借此抨击有用之才受摧残,庸庸碌碌之辈却得以飞黄腾达的腐败现实。“自伤”、“无心”是双关辞,表面指竹自伤被砍伐和空心,实则写人。
表达既希望有赏识,建功立业,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伤害的意愿。他们笔下的田园生活。
⑵两种田园生活
王绩的田园生活:①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黄颊山》);②所嗟同志少,无处可忘言。(《古意六首(其一)》)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①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思考讨论]教材中写陶渊明的归隐是“辞官归隐”,写王绩的则是“弃官归隐”,你觉得是有意区别还是无心所致?
明确:“辞”有心甘情愿,彻底放下的坚决;“弃”中有不满情绪。
[小结]
王绩的隐居生活是孤独、苦闷、寂寞的,他的隐居是逃避型、隔膜式的;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他的隐居是自主型、沉浸式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⑶再次品读意象
[问题]试着用下面的句式描述两位诗人笔下的秋天。
陶渊明(王绩)笔下的秋天是__________,你看……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宁静闲适的,你看篱笆周围的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饮酒(其五)》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的恬淡高洁的,你看,那东篱下栽种的菊花正在盛开,这秋风中傲然开放的花儿,不与群花媲美,愿和寒霜为伍;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愉悦美好的,你看,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多么美好,云气升腾缥缈,萦绕于峰际;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自由安恬的,你看,山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叽叽喳喳地此呼彼应,结成伴儿返回静谧山林里的窠巢;
《野望》
王绩笔下的秋天是萧条的,你看,满山的树木叶子枯黄凋落,在落日的余晖里,越发显得萧瑟;
王绩笔下的秋天是热闹的,你看,牧人们驱赶着牛群回家去了,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了,牛叫马嘶还有人的吆喝声;但这热闹是别人的,这份热闹让作者更加孤寂。
……
⑶感悟诗人
[过渡语]同样写秋天,诗人选择的景象不尽相同。诗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不一样的秋天。
(小组合作)再读两首诗歌,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
(屏显)
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中的“庐”,让人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想起“南阳诸葛庐”,从“结庐”和“而无”中我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问题预设]
①从“心远地自偏”中,我读出一个内心宁静恬淡的陶渊明;
②从“悠然见南山”中,我读出一个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③从“山气日夕佳”中,我读出一个心情愉快的陶渊明
……
①从“徙倚欲何依”中,我读出一个彷徨无依的王绩;
②从“皆”“唯”两字中,我读出一个沉静哀愁的王绩;
③从“相顾不相识”中,我读出一个孤独无助的王绩
……
㈦读出自我
⑴你更喜欢哪首诗中的生命状态?为什么?
⑵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选择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需要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你会用哪句诗来劝慰他?(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
[寄语]希望大家都能面对生活的改变时,不忘初心,安之若素,沉浸其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
第2课时
㈧问题探究
⑴《饮酒(其五)》是组诗中的一首,诗中并未提“酒”,题目和内容不太吻合。如果你来给这首诗重拟一个题目,你会怎么拟?
[答案预设]心远;采菊;南山所见;山居所见;悠然见南山……(评价哪个更贴切)
⑵《野望》中的“望”是看,“悠然见南山”的“见”也是看,二者能否互换?
①《野望》能否改为《野见》?
②“悠然见南山”能否改为“悠然望南山”?
[答案预设]
《野望》的“望”,既是登高往远处看,也含有思念、盼望、期盼的意味。因为有所期望,所以才有“无所依”的慨叹。改为“野见”,意味就没有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表现出在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仿佛山就在襟怀之间,物我合一;而“望”却是有意识地注视,与“悠然”的意境不符。
㈨诗句赏析
[学生活动]自选角度赏析诗句。(小组合作,任选一联,从炼字、修辞、画面、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野望》知识梳理
原文 诗文赏析及翻译
东皋薄暮望, 徒倚欲何倚。 内容理解 首联“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徒倚”写出人物心情,“欲何依”写诗人的迷茫失意。
典故角度 “欲何依”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描绘画面 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内容理解 承首联“望”字,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画面描绘 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特点:静谧。
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译文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内容理解 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事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一联转而写人,写近景、动态。
炼字角度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译文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内容理解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情感角度 诗人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炼字角度 “无相识”表现出诗人的孤苦无依。
典故角度 “怀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饮酒(其五)》知识梳理
原文 诗文赏析及翻译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内容理解 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物的干扰。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译文 建造房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词语含义 “心远”意为一颗远离俗世的心,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修辞角度 设问。在一问一答之中,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物干扰的原因。
哲理角度 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译文 请问你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学得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内容理解 诗人在东篱下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望见郁郁葱葱的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盛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炼字角度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的自得和安闲。
“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他心灵上的自由和惬意。
译文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画面描绘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写法角度 景物描写。通过描写飞鸟结伴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译文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词语含义 “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译文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怎样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