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人生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谈中国诗钱钟书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
国
诗
的
特
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在内容上,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少。 作者简介: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
小说或散文特点:机智隽永。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原稿为英文,是他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题目解说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检查预习1、字音
精髓( suǐ? ) 轻鸢(yuān ) 咻咻(xiū? )
撩人(liáo? ) 叫嚣( xiāo? ) 桴鼓(fú )
数见不鲜( shuò? xiān) 一蹴而至( cù? )
颦蹙( pín cù ) 遥思远怅( chàng )
2、成语
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数见不鲜: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
流毒无穷:散布、流传所造成的毒害很大,没有穷尽。
眉眼颦蹙:文中指为看得远些而皱起眉头,凝聚目光的神态。
一蹴而至: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课文生字词 1、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采用这个方法有何作用?比较文学
作用:文章通俗易懂
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国诗思考 2、快速阅读课文2-8段,抓住关键句,筛选出和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特点。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1、诗的发展外国: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抒情诗——戏剧诗——无史诗异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3、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4、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5、内容中西诗内容相同,且作风往往暗合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异
结论:
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文章结构
一、(1)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二、(2)整体论述中国诗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三、(3-8)重点论述中国诗各个特点。
四、(9)运用比喻:论诗不应采取“本位主义”,应通过比较方式,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本国诗歌。品味语言钱钟书散文特点:
典型的学者散文,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一、借梵文《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2)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简析:“鞋子”是喻体,本体是“诗体”;“脚”是喻体,本体是“诗心”。这个比喻句说明诗体和诗心的关系:诗体是诗心的产物(脚形成鞋子),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鞋子形成了脚)。中国诗押韵的禁律严格,因而篇幅短小,故说诗体好像鞋子。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谈谈你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含义的理解。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5)、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比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前者非常具体地比照了中国厚重诗在中国诗中所占的比重,后者用比喻形象说明了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 6)、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此处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言外之意不说出来,所以叫“静默”,而这言外之意已经由说出来的话加以暗示了,就像胎儿已经在母体之中了,所以说是“怀孕的静默”。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 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幽默而倾向鲜明地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7).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归纳方法:①抓住关键,分析句中重要词语,注意句子意义指向及句子的表达技巧;②结合语境,确定答题区域;③提炼组织语言。随笔特点: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比喻的大量运用)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学者散文: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比较赏析《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特点: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抒发离愁别绪。
2)诗歌意象传统、中国。渲染浓重的愁绪,曲折表现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
3)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的影响。
4)短小别致,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5)比喻新奇鲜活, “莲花朵的开落”喻女子红颜消退; “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媲(pì)美 空泛(fàn)
焚膏继晷(guǐ) 压轴(zhóu)戏
B、腐(fǔ)化 笑靥(yè)
茅塞(sè)顿开 麻(mā)麻亮
C、狡黠(xiá) 颦蹙(cù)
命运多舛(chuǎn) 文绉绉(zhōu)
D、精髓(suǐ) 赝(yàn)品
自怨自艾(yì) 角(jué)斗士巩 固 反 馈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卓然(zhuō) 羡妒(xiàn)
挚诚(zhì) 一蹴而就(cù)
B. 颦蹙(pín) 叫嚣(xiāo)
譬如(pì) 轻鸢剪掠(lüè)
C. 呜咽(yè) 核心(hé)
笼统(lóng) 数见不鲜(shuò)
D. 兽槛(jiàn) 咻咻(yōu)
精髓(suǐ) 空中楼阁(gé)3.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谙(ān)习 巾帻(zé)
初隽(jùn) 怃(wú)然
B.忤(wǔ)逆 冬蛰(zhé)
识相(xiàng) 烜(xuǎn)赫
C.轻佻(tiāo) 脚踝(luǒ)
蓦(mò)地 啁啾(jiū)
D.缄(jiān)默 惬(qiè)意
颖(yǐn)悟 游弋(yì)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5.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 )
A.觥筹交错 迫在眉睫
不名一钱 引吭高歌
B.潜移默化 心灰意懒
辗转反侧 轻裘大氅
C.意气相投 口若悬河
万无一失 衣冠楚楚
D.瑕瑜互见 纵横捭合
烜赫一时 素昧平生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
?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品味文章的语言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
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品味文章的语言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品味文章的语言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本句暗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品味文章的语言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品味文章的语言 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总
结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课后作业: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