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嘉祥县第一中学 田瑞丽
教学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教学设计>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一、导入课题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教学设计>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终鲜( xiǎn ) 兄弟? 期功强(jī ) 近??? 常在床蓐( rù) 猥(wèi)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án )?? 庶刘侥( jiǎo )幸1、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2、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三、赏析构思艺术? 1. 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 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 4. 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 5. 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 6.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四、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教学设计>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教学设计>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 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 小结: 分析艺术特色: ?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教学设计>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五、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教学设计>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六、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词类活用:夙遭闵凶 :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 修辞方式:比喻,对偶, 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田瑞丽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陈情表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密在四次被召,四次都拒绝的情况下写的,既要不激怒晋武帝,打消晋武帝可能产生的疑忌,又要达到辞而不赴命的目的,作者巧妙地采取了用真情、至情感动对方的迂回手法,终于使晋武帝收回成命,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文感情真挚,含蓄精当,句句在理,字字含情,每一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全文层次分明,流畅婉转。先写自己的遭遇,家中的困境;继写征召经过及自己的狼狈处境;然后进一步申说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最后恳求晋武帝让他终养祖母。前面三段实际上都暗含“愿乞终养”的请求在其中,但不点破,直到最后以情动人,水到渠成,终于达到预期的目的。
文中语言质朴严实。却让人感到光彩四溢,真正达到了“浅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的艺术境界
二、学生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的能力;
3.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运用归纳法、讨论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运用诵读法“披文入情”,具体可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理清写作思路,从而领悟文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文言辞动人又十分得体的写法,以诵读为途径,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妙用之心,让学生了解文章人伦至情之美,并学会一些抒情技巧。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文章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是人伦至情的典范文章。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这是一篇很残忍很苦涩很虐心的文章,真实的展现强权高压下一位小人物如何自保的诚惶诚恐,胆战心惊。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
听配乐朗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读课文的总体感受。
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疏通理解文章的拦路虎。
听歌曲儿行千里,感悟亲情赏析文章的构思艺术。
赏析语言—听配乐朗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
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听配乐朗读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读课文的总体感受。
配乐音频文件
相关知识简介
陈情的含义?
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表
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见课文)(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李密是蜀国的臣子。晋从魏曹手中取得皇权后,又灭了蜀汉政权。蜀灭亡后,李密出于一种怀古的情绪,不敢轻易为晋朝为官。由于晋是从曹魏政权手中“篡”夺过来的,羞于标谤“忠”节,因而以孝道为治国之本。李密正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以达到暂缓去晋朝做官的目的。
充分预习,自主答疑
(大屏幕投影)
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2、结合课文注释,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注意重点文言词句的掌握。
(1)古今异义
至于 成立 不行
秀才 告诉 辛苦
(2)词类活用
躬 日笃 闵凶
微贱 终余年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臣殒首不能上报
省略句: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4)相关练习
1、学生读课文并分组朗读
要求:朗读整齐、声音洪亮、读音正确、断句清楚。
2、给优秀学生掌声。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翻译文句,并质疑难懂字句。
4、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5、学生完成相关提问及投影练习。
(屏幕投影)
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文内容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作业布置
“感恩”为话题说段话
上传到QQ群
QQ群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 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课件13张PPT。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 情 表晋 ? 李 密 1、李密在陈请“愿乞终养(祖母)” 这个要求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忠孝两难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一、赏析文思 2、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故 。 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3、假设你是晋武帝,李密在此提出终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他驳得哑口无言? 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尔既须终养祖母,为何出仕伪朝? 因此,李密深知这正是矛盾症结所在,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三、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孝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忠情揭示矛盾孝治理病笃情分析矛盾 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解决矛盾尽忠长尽孝短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二、赏析语言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画下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表情达意效果)在哪? 二、赏析语言1、四字骈句: 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行文通畅。二、赏析语言2、对偶句: 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二、赏析语言3、比喻句: 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前人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