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自制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共1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自制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共1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08: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4张PPT。古代文化常识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概述中




化第一节 天文地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古诗与星宿1、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2、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3、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4、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笑牵牛”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禹贡九州图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明确: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明确: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第二节 纪年纪时古代天文欧洲人将璀璨的星空想象成十二个美妙星座,而拥有超群智慧的中国人不但将满天繁星分成四大类(“四象”),而且将它们与广阔的疆域联系起来,发明出独特的名词——“分野”。练习1 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化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笑牵牛”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秦观古代地理“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传说大禹治水,将全国分成九个州,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课本中提到的地理区域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江右:指江北。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带。
三吴: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三楚: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
“洛阳” ,“辽阳” ,“江阴” ,“淮阴”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
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练习31.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3.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古代纪年帝王纪年法(王公即位年号年次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帝王干支纪年法兼用法帝王纪年法按帝王即位的年次。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按帝王的年号。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年号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干支纪年法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古代纪月序数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
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孟冬”:指农历十月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建子”: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古代纪日干支纪日法
天干纪日法
地支纪日法朔日
晦日
望日
既望
下九
农历每月的初一
农历每月的末尾
农历每月的十五
农历每月的十六
农历每月的十九
古代纪时天色纪时法
地支纪时法
五更报夜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练习1: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元旦-----
上元-----
社日-----
寒食-----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至日-----
腊日-----
除夕-----练习2:传统节日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春分前后
清明前两天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冬至日
十二月初八
年末

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古人纪年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壬辰年1911年辛亥年2010年庚寅年2011年2012年辛卯年天干地支纪年法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
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
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
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古人纪时1、天色纪时法
2、地支纪时法
3、五更报夜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张岱《湖心亭看雪》)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节日元旦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满井游记》花朝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上元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社日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寒食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端午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七夕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中秋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腊日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第三节 姓名字号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姓 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
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氏 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 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字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李白: 青莲居士半山王安石: 贺知章: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商隐:玉溪生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黄庭坚:山谷道人秦观:淮海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陆游放翁罗贯中湖海散人陶渊明五柳先生秋??瑾鉴湖女侠辛弃疾稼轩梁启超饮冰室主人唐伯虎六如居士张志和烟波钓叟谥号 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号。
谥法例举:
褒扬类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经天纬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刚强直理曰武 贬斥类: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祜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怜悯类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年中早夭曰悼 在国遭忧曰愍
祸乱方作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父亲
起的弱冠仪式
后起的自己
起的古人名字号(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人名称谓(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称康有为为“康南海”)。
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
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班固,字孟坚:
  孟,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
  孟,排行第一。
  “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退”为约束、退守。刘禹锡,字梦得。
  “锡”同“赐”,“禹锡”为“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
  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李商隐字“义山”与名呼应。姜夔,字尧章。“夔”是尧的乐官。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 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 “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1)登东皋以舒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王勃《滕王阁序》)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5)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4)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清代的奚疑,字子复。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第四节 礼仪制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即祭祀之礼。
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吉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对“死”都有严格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古人对“死”的讳称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宾礼 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净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又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