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模块:一是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二是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能力。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儿童怎么能学习声音呢?他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从第5课开始,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明白了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就会将声音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一块石头被扔进池塘引起的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我们看不见声波,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每小时约1224千米)。声音传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雷雨天,我们经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振动物体与波。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音叉的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学生已经在第2课中观察到了。本课再次让学生观察这一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到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通过观察与同学的交流,应让学生认识到: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
通过在玩“土电话”过程中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学生能感受到声音在棉线中传播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第二部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学生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学生采取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在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来区分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教科书通过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闹钟,和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声音依靠空气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声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之前学习过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缺有一定借鉴作用。直观能直接观察的现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声波,在材料上要更多考虑让学生能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学生感受声音传播速度的不同。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每个小组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一个土电话。
2.教师准备:抽空空气的玻璃罩(如果条件允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揭题,并板书)
二、探究过程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讨论,并猜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板书学生有代表性的几种猜测)
(2)实验1:把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让学生预测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提醒学生,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另外要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学生进行实验3分钟。
讨论: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水面在波动。(可追问:是什么原因引起水面的波动的?)
振动的音叉使得水面波动(追问,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也产生了水波,振动由音叉传播到了水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追问:在哪里还看过类似的“波”?(PPT2,PPT3)
(3)实验2: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一根约5米长的棉线或尼龙线作为电话线,做一个“土电话”。(可以课前让学生先制作好)
在拿出“土电话”,指导学生玩“土电话”的方法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哪里传来的?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没有看见线在振动,有办法证明线在振动吗?在说话的时候用手感受线的振动)
(4)小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PPT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就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PPT5)板书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讨论: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组织学生讨论。
(空气中传播的例子——说话)
(液体中传播的例子——水中的鱼听到有人靠近逃跑)
(固体中传播的例子——土电话)
(2)实验: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相同吗?
出示: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猜测:声音通过哪一种物体传播的效果最好,为什么?并把学生的预测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排序要求:最好、好、差、最差,或按顺序1234进行排列)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米尺
木制米尺
棉线
尼龙绳
预测
实验
我们的发现
(四种物体传声效果排序)
讨论:实验怎么操作最合理。
这时,向学生介绍怎样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方法是必要的:一个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使音叉与物体接触或把物体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靠紧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拿音叉的同学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须仔细地听,并随后把实验中听到的情况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3)实验的同时思考:
穿过所有的材料,你们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
你们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4)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
在交流各组的实验发现时,要让学生说说,声音是怎样在这些物质中传播的,并对这些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作简单的解释。
(5)延伸:
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各不相同,可以根据声音在该物体的传播速度来判断它传播声音的本领大小。出示PPT6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31米/秒,如果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速度比声音还快,就会出现突破音障的奇妙景象。(PPT7PPT8)
思考:为什么地震仪可以探知遥远的地方发生地震呢?(PPT9)
3. 拓展(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观看录像):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三、作业
PPT10,PPT11,见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就是这样以波的形式传播;
2.当声波遇到物体时就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3.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心得:
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材料的提供和实验进行得是否有效。声音的传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能通过现象观察到,只能够通过声音的大小,传播的快慢来体验。在一米长度的不同材料中,由于长度比较短,所以传播声音时,变化其实并不明显,需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进行实验,要以客观真实体验到的情况为准,特别要注意:切莫让学生去猜答案,因为答案并不重要,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去设计实验,进行体验才是关键所在。
真空玻璃罩的实验非常好,但很多学校都没有该器材,采用视频虽然没有实物效果好,但还能起一定的作用。
土电话学生比较感兴趣,在上这节课前,让学生先做好,“玩”透,这样课堂上他们就不会把注意力全放在土电话上,对课堂的有效进行有帮助。
课件12张PPT。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声音声音就是这样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就会使物体产生振动,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突破音障刹那突破音障刹那地震仪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