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6 08: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有一种背影叫
守望
有一种背影叫
陪伴
有一种背影叫
凄凉


朱自清
父影悠悠,情牵岁月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此后,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记叙的是八年前,即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在徐州工作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父亲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惜别。文章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文体知识
定义:以记人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息的散文。
特点: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集合。
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写人记事散文
任务导航
任务一:《背影》情深:四次回眸间的情感流转
任务二:月台橘香:《背影》中父影的细腻描摹
任务三:送别之情:《背影》中父爱的温暖感悟
任务四:泪眼朦胧:《背影》中情感的深沉理解
任务一:《背影》情深:四次回眸间的情感流转
1.听课文朗读,找出文章线索,并说说文章是怎么通过线索将故事串联起来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文章线索:
背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四次背影,将文章串联起来,主要写的是“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
2.请在文中找到关于出现四次“背影”的地方,给每一个背影加一个修饰语,并分别说说四次“背影”的作用。
出现位置 作用
( )背影
( )背影
( )背影
( )背影
难忘
刻画
惜别
回忆
文章开头
车站送别
父子分别
文章结尾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渲染氛围,体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表达离别之悲
照应前文和题目,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任务一:《背影》情深:四次回眸间的情感流转
3.四次背影中,最令你感动的背影是哪个?说说他是如何刻画的。
最令我感动的是 时的背影,因为它刻画了一个 的画面,写出了一个 的父亲形象。
任务一:《背影》情深:四次回眸间的情感流转
1.文中描写最详细的背影是哪一次?
第二次:月台买橘时的背影
2.仔细阅读第五、六段的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描写父亲的背影,有何表达效果?
任务二:月台橘香:《背影》中父影的细腻描摹
人物描写 原文内容 父亲形象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朴实、慈爱
朴素、节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与父亲给我准备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吃力、艰难
踏实、满足
人物描写 原文内容 父亲形象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周详细致
关心儿子
细心、体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再三嘱咐茶房
嘱“我”路上小心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
担心茶房不够妥帖
担心口渴
担心路途安全
担心行李丢失
3.文章第6段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详写原因: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的,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额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任务二:月台橘香:《背影》中父影的细腻描摹
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为何又送?根据课文第四、五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可不送的理由 为何又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 的父亲,试分析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
任务三:送别之情:《背影》中父爱的温暖感悟
2.试分析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
这一段中的具体描写,如父亲的“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等,体现了他反复犹豫的心理过程。可见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含蓄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己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任务三:送别之情:《背影》中父爱的温暖感悟
3.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文中是一个朴素、节俭、朴实、慈爱、细心、体贴、周详细致、关心儿子但又不善言辞的父亲形象。
任务三:送别之情:《背影》中父爱的温暖感悟
1.对于父亲车站送我时的种种行为,“我”的反应如何?
父亲的举动 我的反应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是 的,但是有时又会略有些 。
深厚
不耐烦
任务四:泪眼朦胧:《背影》中情感的深沉理解
3.分析下列句子,体会“我”的情感。
任务四:泪眼朦胧:《背影》中情感的深沉理解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反语,表现出“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而自责、懊悔。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链接材料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链接材料
4.联系链接材料内容,结合全文分析“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何变化?
任务四:泪眼朦胧:《背影》中情感的深沉理解
埋怨、不满
不耐烦
后悔、内疚
怀念、感动
思考: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亲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父亲在车站月台爬上爬下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所以,“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理解和思念。
“我”的情感变化
思考探究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
内容上:①表明写作对象;②体现主要内容、事件;③揭示文章情感、主旨、道理。
结构上: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总括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
表达上:若标题新颖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则标题还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课堂小结
浦口旧站,忆昔年,父子情深话别离。
背影茕茕,慈父情,一笔勾勒爱无际。
岁月悠悠,思念长,自清笔下泪两行。
《背影》传情,感人心,千古文章颂父恩。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