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榆次一中 陈力萍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能融会贯通,运用到诗歌鉴赏中,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品味诗中意象的丰富意蕴。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
2.关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借助意象展现诗歌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意象有比喻性的,有象征性的,是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最好表现。
【学习过程】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1自然段:作者从大量诗句中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形态)
二是 (触觉、颜色)
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仔细阅读4~6段,品味引用的诗句,把握意象的艺术特征,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诗句 艺术特征
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叶黄叶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举一反三 拓展运用
1. 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给下列诗句中意象和其暗示的意蕴连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脱俗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凄凉悲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羁旅思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2.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表亲。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说“木叶”》教学设计
榆次一中 陈力萍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3.提升学生的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诗歌鉴赏中,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品味诗中意象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古人的情怀呢?需要我们学会咬文嚼字,细细揣摩诗歌语言。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究竟又有怎样的魅力呢?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一首诗《登高》,我们共同回忆这首诗(集体背诵)。
为什么杜甫在诗中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时,要用 “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 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体会其中深层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掌握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性文章,有一定深度,但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
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1自然段:作者从大量诗句中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教师总结: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第一自然段,作者引用大量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给我们引出一个文学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说明从概念上讲,“树叶”与“木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诗歌语言中,“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并且进一步发展到“落木”,这其中的关键在“木”字。“木”有怎样的艺术特征?作者是如何分析的呢?
三、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仔细阅读4~6段,品味引用的诗句,把握意象的艺术特征,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诗句 艺术特征
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叶黄叶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教师总结: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圆”中“树”的形象有饱满、繁茂的枝叶,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却是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有这些诗句的比较发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那这“落叶”又有怎样的不同呢?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木叶”或“落木”呢?
通过第六段引用诗句的比较发现,“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还具备微黄干燥的特点。那么,“木叶”就是微黄干燥的落叶。杜甫诗中的“落木”是不是也是这样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落叶呢?
分析了这些意象的艺术特征和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一旦进入诗歌中就有了这么丰富的含义呢?
四、教师点拨 难点突破
1.我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集体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理解对暗示性的分析。
3.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联想。
通过联想,我们理解“木叶”“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木”暗示的是微黄干燥的落叶,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进一步联想还会体会落叶的窸窣飘零带来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的暗示。
到此我们能深刻地体会杜甫为什么用 “落木”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萧萧的落木不正是诗人晚年漂泊的人生感叹吗?我们也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诗人那么钟爱“木叶”了,因为我国古代诗人大多有悲秋的情怀。
五、举一反三 拓展运用
课堂延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根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分析方法,试分析“落红”的艺术特征。
课后拓展(作业)
1.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给下列诗句中意象和其暗示的意蕴连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脱俗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凄凉悲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羁旅思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2.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表亲。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结束语
近代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读者。
附: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概念—————诗歌语言—————形象
木叶(落木)———— 暗示性 ————干枯 微黄 落叶
树叶(落叶) (联想) 饱满 繁茂 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