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区域及其类型 课后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区域及其类型 课后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0 15: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区域及其类型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河流
B.湖泊
C.交通线
D.山脉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工业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中,东部农业文化区包括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齐鲁文化副区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②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 ③沿海有渔业 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各文化副区与当地地方戏曲的对应,正确的是(  )
A.燕赵文化副区—山东大鼓
B.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秦腔
C.齐鲁文化副区—川剧
D.巴蜀文化副区—京剧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6.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下表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的面积和区域密度指标表。读表,完成7~8题。
地区 区域面积/ 104km2 人口密度/ (人·km-2) 规模城市密度/ [个·(104km2)-1] 城镇用地密度/ [km2·(103km2)-1] 城镇人口 密度/(人·km-2)
京津冀 21.6 501 0.6 16.9 273
长江 三角洲 21.7 754 2.34 32.1 485
珠江 三角洲 17.9 598 1.36 25.4 390
注:规模城市是指人口数量在50万及以上的城市,城镇人口密度是指区域内每平方千米的城镇人口数量。
7.表中数据表明(  )
A.长江三角洲城镇化水平最高
B.珠江三角洲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C.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面积最大
D.京津冀区域内部城镇化差异最大
8.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区域密度指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人口规模差异
B.区域内、外部交通条件差异
C.区域自然条件差异
D.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
下图为区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明确的界线和范围 B.只是以自然指标为划分依据
C.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 D.区域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10.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经济水平 B.生活特点
C.生产规模 D.发展方向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1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3年吉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与①④两大地理区域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14.下列语句中,描写③地区景观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大漠孤烟直
C.小桥流水人家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15.图中的界线属于(  )
A.明确界线 B.模糊界线
C.省界 D.国界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顶坡度约为50°,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多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了海草房。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说明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墙的墙壁上长满青苔的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地理位置和等高线分布图。甲区域东南侧全年干热,沙漠广布,但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西北部花木繁茂,风景如画。乙区域范围内景观差异则不明显。


(1)比较甲、乙两区域地理位置的异同。
(2)分析甲、乙两区域内部地理景观差异程度不同的原因。
(3)说明甲区域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的原因。
区域及其类型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河流
B.湖泊
C.交通线
D.山脉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工业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答案:1.D 2.C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中,东部农业文化区包括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齐鲁文化副区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②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 ③沿海有渔业 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各文化副区与当地地方戏曲的对应,正确的是(  )
A.燕赵文化副区—山东大鼓
B.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秦腔
C.齐鲁文化副区—川剧
D.巴蜀文化副区—京剧
答案:3.A 4.B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6.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答案:5.D 6.D
下表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的面积和区域密度指标表。读表,完成7~8题。
地区 区域面积/ 104km2 人口密度/ (人·km-2) 规模城市密度/ [个·(104km2)-1] 城镇用地密度/ [km2·(103km2)-1] 城镇人口 密度/(人·km-2)
京津冀 21.6 501 0.6 16.9 273
长江 三角洲 21.7 754 2.34 32.1 485
珠江 三角洲 17.9 598 1.36 25.4 390
注:规模城市是指人口数量在50万及以上的城市,城镇人口密度是指区域内每平方千米的城镇人口数量。
7.表中数据表明(  )
A.长江三角洲城镇化水平最高
B.珠江三角洲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C.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面积最大
D.京津冀区域内部城镇化差异最大
8.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区域密度指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人口规模差异
B.区域内、外部交通条件差异
C.区域自然条件差异
D.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
答案:7.D 8.D
下图为区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明确的界线和范围 B.只是以自然指标为划分依据
C.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 D.区域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10.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经济水平 B.生活特点
C.生产规模 D.发展方向
答案:9.C 10.D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1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1.A 12.C
(2023年吉林期末)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5题。
13.与①④两大地理区域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14.下列语句中,描写③地区景观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大漠孤烟直
C.小桥流水人家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15.图中的界线属于(  )
A.明确界线 B.模糊界线
C.省界 D.国界
答案:13.A 14.C 15.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顶坡度约为50°,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多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了海草房。
(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说明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
(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墙的墙壁上长满青苔的原因。
答案:(1)山东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作垂脚,防风效果好。
(2)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北面应为海草房的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地理位置和等高线分布图。甲区域东南侧全年干热,沙漠广布,但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西北部花木繁茂,风景如画。乙区域范围内景观差异则不明显。


(1)比较甲、乙两区域地理位置的异同。
(2)分析甲、乙两区域内部地理景观差异程度不同的原因。
(3)说明甲区域沙漠边缘有喜温湿的棕榈分布的原因。
答案:(1)同:都位于北半球,亚热带,临海。异:甲区域位于大陆西岸,乙区域位于大陆东岸。
(2)甲区域内有一高大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山地东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形成沙漠;西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山地阻挡了沙漠的扩展和西风的深入。乙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起伏小;距海近,气候差异小,故地理景观差异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灌溉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