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跟踪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líng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pò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1)发动机的咆(A.bào B.páo)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
(2)刹(A.chà B.shā)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líng波 (2)惊心动pò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3.(1)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2)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3)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4)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 )
三、选择题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啸(xiào) 海域(yù) 辽阔(kuò) 湛蓝(shèn)
B.桅杆(wéi) 刹那(shà) 姿态(zī) 瞬间(shùn)
C.澎湃(pài) 沸腾(fèi) 丧生(sàng) 绽放(zhàn)
D.凛冽(lǐn) 承载(zǎi) 浩瀚(hàn) 镌刻(juān)
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备受 轨迹 沸腾 迎风召展
B.凌波 舱门 参数 轻巧灵活
C.浩瀚 风彩 映衬 惊心动魄
D.抒展 绽放 观察员 时断时续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7.下列是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着惊海天”是主标题,运用夸张手法,简洁醒目。
B.“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C.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精彩故事,又有昂扬精神,是通讯精品。
D.通讯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②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④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⑤“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⑥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⑦“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⑧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⑨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⑩“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9.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0.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我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
倪宁 杨毅斌 胡善敏 蔡增兵
①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和科技人员按计划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期间,顺利进行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机歼-15的起降飞行训练。
②航空母舰是搭载舰载飞机的海上活动平台,舰载机的起飞和着舰是掌握航母技术的重要环节。“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和科技人员围绕舰载机上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把试验与训练有机融合,以试验带动训练,以训练保障试验,大大提高了试航试训效率。2012年11月25日上午7时许,身着七彩服装的航母舰员在甲板上一字排开,仔细排查飞行跑道上可能出现的异物,这是舰载机起降前的必要工作。各战位人员也随之就位,从服装色彩上可以区分出他们的岗位。上午9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辽宁舰上空。飞行员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从舰艉进入,在光学助降系统和着舰指挥员的引导下,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
③歼-15舰载机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住,尾钩自动脱索,着舰一次成功!随后,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机翼折叠,滑行至机务准备位置,甲板作业保障人员迅速对飞机展开各项技术检查和准备。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执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可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④在完成各项机务准备作业后,歼-15舰载机转入待飞状态,双发动机点火、重新展开机翼,在起飞滑行引导员熟练的手势动作引导下,滑行至起飞位置。止动轮档、偏流板先后升起,发动机接通全加力,在战机强大的轰鸣中,两名起飞助理挥动右臂,做出放飞手势。止动挡板落下,舰载机如离弦的箭加速滑跑,沿着舰艏14度上翘角跑道滑跃升空。
⑤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飞行甲板跑道长度是陆地机场的十分之一,面积是百分之一,尽管航母甲板总长有 多米,但能够提供舰载机起飞、着舰使用的距离只有百米左右。舰载机起降时,航空母舰要根据海区气象条件保持一定的航行速度,同时受涌浪影响,航母还会产生纵向、横向的摇动,以及上下起伏,这些无疑给舰载机性能、飞行员操纵水平,以及航母各种相关设施设备、各岗位人员的组织指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同行用“刀尖上的跳舞”来比喻舰载战斗机着舰,用“刀尖上的舞者”来形容舰载机飞行员。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飞行指挥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新机种、新科目、新环境、新要求,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按照大胆地飞、科学地飞、精确地飞的要求,进行了高强度的飞行训练,探索并固化了着舰的飞行方法,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挡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掌握了大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等条件下的偏差修正动作要领。在实际研究和训练中,所有舰载机飞行员的成绩都达到了训练大纲规定的标准和上舰试验要求,首次上舰飞行均一次成功。经多架次的起降飞行训练充分验证了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数据表明: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据了解,辽宁舰入列以来,他们已完成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下一步仍将按计划继续推进各项试验任务。
11.文章对于舰载机的着舰比起飞写得更详细,这是为什么?【谋篇布局】
1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一系列数字,有什么作用?【理解句子】
13.阅读第⑤段,说说人们为什么把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跳舞”,把舰载机飞行员比作“刀尖上的舞者”。【理解内容】
14.从我国舰载机飞行员成功起降的经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有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他脑海里:出征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给他壮行,他敬完军礼,转身往侧门走。马上到门边了,他又回过头,他看到胡总书记向前迈了两步,向他挥手的同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祖国在送别即将出征的游子,游子一定会平安回来!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曾经想象过这个场面,本来设计的出舱动作是向迎接他归来的首长和战友挥手致意。
④但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黑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工作人员、武警、警察……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
⑤太高兴了!那一刻,不分职级高低、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⑥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指挥刚告诉他能在舱内活动了,他就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那是中国人此前从未拥有过的视角,他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⑦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党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只有一个想法:“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
⑧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⑨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舟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答案。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遥远的未知。
⑩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本文有删改)
【人物通讯·事例】
15.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游子太空出征,义无反顾
【人物通讯·细节】
16.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2)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物通讯·写法】
17.请通读全文,完成航航和舟舟的对话。
航航:杨利伟最先望向地球时觉得人类很伟大,然而看向更远的宇宙后再望向地球,人类就很渺小,不是很矛盾吗?
舟舟: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通讯·主题】
18.第⑩段“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B A 2. 凌 魄
1.本题考查字音。
(1)咆哮(páo):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或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2)刹那间(chà):形容时间极短。
2.本题考查字形。
(1)凌波(líng):①形容急速奔流的水波;②形容女子脚步轻盈,飘移如履水波。
(2)惊心动魄(pò):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3. 一丝不苟 惊心动魄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4.C
A.湛zhàn;
B.刹chà;
D.载zài;
5.B
A.迎风召展——迎风招展;
C.风彩 ——风采;
D.抒展——舒展;
6.D
震耳欲聋:把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非常大。不能用来修饰“中国力量”。故答案为D。
7.D
D.“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属于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题干中“正面表现”表述有误;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 9.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表达出对成功着舰的喜悦之情;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10.表现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轻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出此时的成功来之不易。
8.考查词句赏析。联系画线句中的“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可知,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歼-15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结合“轻巧灵活”“几近完美”两个词语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和对驾驶员娴熟技术的赞美之情。
9.考查句段赏析。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根据第⑤段“欢呼声中,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第⑨段“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等语句可知,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10.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第⑥段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表现出某大国一名上将对我国的轻视;联系第⑥段“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可知,此句表现我国航母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大,过程之艰难,没有基础;“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蝎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正是因为舰载战斗机上舰方面基础薄弱,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海军的强军梦想,激励国人不断努力、奉献、奋斗,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11.因为相比较而言,舰载机的着舰比起飞难度更高,技术性更强,因而写得更详细。 12.运用一系列数字,意在说明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着舰难度系数之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 13.示例:①航母甲板面积小,舰载机起降难度大;②受涌浪影响,航母还会产生纵向、横向的摇动,以及上下起伏,给舰载机的操作带来巨大难度。 14.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挑战,要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
11.本题考查文章详略安排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详略安排的一般原则。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舰载机的着舰比起飞难度更高,技术性更强,所以应该详写。
1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中运用数字的作用的分析。“甲板跑道长度是陆地机场的十分之一,面积是百分之一”说明跑道面积之小,起飞难度大;“能够提供舰载机起飞、着舰使用的距离只有百米左右”再次强调了对技术的要求之高,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从“刀尖”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出甲板太小,操作困难;同时因为航母自身的摇动,会带给人舞蹈的感觉,语言非常形象。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4.此题考查依据材料概括科技工作者的可贵品质,抓住题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作答。我国科技成就的取得,在于科技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从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15. 经受太空共振,正常飞行; 航天归来出舱,人群欢呼; 参观飞天壁画,内心顿悟 16.(1)凸显杨利伟在最后两小时等待过程中心无杂念、镇定自若、内心坚定,体现他平时准备充分,随时打算为国出征;同时,具体的数词凸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杨利伟不论是下意识还是深思熟虑都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可见,极强的爱国情怀深植其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让读者动容。 17.人类能够将神舟五号送上太空,探索宇宙空间,可见科技的发达,人类的伟大。然面对浩瀚的星河,地球是渺小的,地球上的人类更是渺小,人类探索未知的旅程还很长。“伟大”和“渺小”矛盾对比,引出杨利伟有关人类文明的思考。 18.满满的乡愁是航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深沉的爱和依恋;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太空,实现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飞天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飞天既是征程,也是归途,因为生存和探索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15.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作答时注意围绕“典型事例”展开。
根据第⑦自然段“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可以概括为:经受太空共振,正常飞行;
根据第④自然段“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工作人员、武警、警察……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可以概括为:航天归来出舱,人群欢呼;
根据第⑨自然段“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舟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参观飞天壁画,内心顿悟。
16.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赏析。
(1)“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一句中,强调了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是为了突出在这紧张无比的时刻,杨利伟依然可以保持镇定自若,体现他平时准备充分,随时打算为国出征;“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用具体的数词凸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
(2)“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熟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一句中,“还在愣着”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杨利伟刚出仓时没有回过神的状态,“下意识地说出”说明他说的话没有经过思考,可见,“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表达,说明极强的爱国情怀深植其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让读者动容。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⑥自然段“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分析可知,人类的渺小指的是面对浩瀚的星河,地球是渺小的,地球上的人类更是渺小,人类探索未知的旅程还很长;结合第⑦自然段“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分析可知,人类的伟大指的是能够将神舟五号送上太空,探索宇宙空间,可见科技的发达,人类的伟大。“伟大”和“渺小”矛盾对比,引出杨利伟有关人类文明的思考。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第⑨自然段“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分析可知,“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指的是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是航天人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深沉的爱和依恋;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奔赴宇宙太空,实现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指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浪漫探索,是中华民族实现人类在宇宙中繁衍的梦想,是文明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憧憬。飞天既是征程,也是归途,因为生存和探索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