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说“木叶”
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
姚树秋愁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说‘‘木叶’’林庚袅袅——
灼灼——
寒砧——
亭皋——
萧萧——
疏朗——
窸窣——
冉冉——
缠绵——
绵密——
迢远——
相去无几——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明亮鲜艳的样子。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柔和紧密的样子。
遥远。
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阅读第一自然段做题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做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暗示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丰富性阅读1~3段,思考: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整体感知关 键 点 在“木”字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
(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
(7)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木叶树叶概念艺术形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落木千山空阔木暗示木落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疏朗绵密木:暗示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__叶下。木飘零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萧条空阔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说“木叶”引题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主体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4,5、木叶的第一特征:6、木叶的第二特征: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小结以小见大 深入浅出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练习:梅比较“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陆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