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7 21:23:26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试卷)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人们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B.他由于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了。
C.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来来往往,两旁商铺摩肩接踵。
D.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在这里用来形容绍兴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状况很恰当,符合语境。
B.“长途跋涉”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如果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确实容易疲惫不堪,该词使用正确。
C.“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能形容商铺。这里可以用 “鳞次栉比” 等形容商铺多而整齐的词语。该项成语运用不恰当。
D.“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桃花盛开时,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不断,用 “络绎不绝” 很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簇拥”“摄取”“遒劲”“擅长”这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动词。
B.短语“抢红包”“青蒿素”“绘制界画”“考得很好”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
C.“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作品描绘景象”。
D.“别在那儿偷偷笑了!”这是一个祈使句。
【答案】B
【知识点】自由短语;动宾短语
【解析】【分析】ACD.正确;
B. “抢红包”是动宾短语,由动词“抢”和名词“红包”组成;“青蒿素”是偏正短语,由修饰语“青蒿”和中心语“素”组成;“绘制界画”是动宾短语,由动词“绘制”和名词“界画”组成;“考得很好”是后补短语,由动词“考得”和补语“很好”组成。这里判断“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是错误的,因为“抢红包”和“绘制界画”都属于动宾短语,结构相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都很有智慧的著作,“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能唱,无的之《离骚》”。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BCD.正确;
A.《清明上河图》并非描摹北宋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而是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日益”可以修饰“增多”。该句错误的原因是“伸出”的主语是“癌症患者“,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梦游江南,____;游走大漠,____;探访名山,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前文提到了“古村落”,古村落中一定有老房子,所以第一空填②;“苏子吟唱,渔歌互答”等描述符合江南的特点,所以第二空填④;“黄沙白草,长河落日”是描述大漠的生动写照,所以第三空填③;名山中往往有有名的寺庙和高僧,所以最后一空填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继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刹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7.请简要说明文章第1段的作用。
8.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9.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②)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10.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答案】7.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画卷中的一些事物,突出画卷中事物之丰,表现出王希孟的画技高超。
9.①“最”字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②“主要”一词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具体分析下手法,最后强调某种观点。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这些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到有关描写《千里江山图》的句子,分析归纳表现出来的特点即可。
7.第一段写《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点明《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是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更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①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列数字,具体准确的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外状。
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作比较,突出《千里江山图》的地位。
②列举《千里江山图》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事物,强调《千里江山图》中内容之多,也突出王希孟画技高超。
故答案为: 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画卷中的一些事物,突出画卷中事物之丰,表现出王希孟的画技高超。
9.①最,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突出《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②主要,表示所用颜料大部分是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部分不是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①“最”字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②“主要”一词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第三段:《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
第四段: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
第五段: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第六段: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
故答案为:《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三、语言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自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数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1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画卷“今生”
1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20年12月3日电 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绣有1643个人物、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上,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一针针绣了出来。
【答案】11.①可将“说话”删去。;②可将“看”改为;“听”。
1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13.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标题;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1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①原句中“代言说话”语意重复,因为“代言”已经包含了“说话”的意思,所以应删去“说话”。②原句中“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搭配不当,因为“看”是视觉动作,而“吆喝声”是听觉内容,所以应将“看”改为“听”。故答案为:①可将“说话”删去;②可将“看”改为“听”。
12.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图片中的汴河和船只,可以推断出汴河上的漕运非常繁忙,同时补写部分又要与后文的酒楼业发达和缺乏马匹的写照相呼应。
故答案为: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13.本题考查的是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提取关键信息:主体人物是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职业背景是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主要事迹是用了7年时间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作品详情是作品为《清明上河图》,全长22米,绣有1643个人物及多种景物。新闻的核心事件是张兴发这位电焊工,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项非凡的成就——绣制了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标题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新闻的核心内容。为了使标题更加流畅和吸引人,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语序,并确保字数适中。
故答案为: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国画不以描摹自然形态为能事,而把表现物象的精神作为目的,善于运用线条、留白等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特组织了“走进国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4.【了解国画】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只用了少量的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15.【品析名画】请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见下图),说说国画之美。
16.【诗与国画】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请你从绘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一首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14.B
15.墨色淡雅,富于变化,山水布置疏密得当。
16.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知识点】句子排序;漫画释义;网络链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通读进行通读的归纳,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14.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研读材料,首句先谈中国画的总体特点,确定第一句⑤;由总体到具体,再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确定第二句是④;然后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确定第三句是;接着谈画中线条的特点,确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五句是①。这道题的顺序是⑤④②3①。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
故答案为:墨色淡雅,富于变化,山水布置疏密得当。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根据要求,从绘画的角度进行分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答案为: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试卷)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人们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B.他由于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了。
C.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来来往往,两旁商铺摩肩接踵。
D.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3.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簇拥”“摄取”“遒劲”“擅长”这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动词、形容词、动词。
B.短语“抢红包”“青蒿素”“绘制界画”“考得很好”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
C.“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作品描绘景象”。
D.“别在那儿偷偷笑了!”这是一个祈使句。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都很有智慧的著作,“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能唱,无的之《离骚》”。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进新建的学校的实验大楼,我真是大开眼界。(语序不当,第一分句改为“走进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B.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可是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对文章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删掉其中一个)
C.环境的影响,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并向中青年段年龄者伸出魔爪。(“日益”不能修饰“增多”)
D.他以瑰丽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表达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修饰语不当,“优美”不能修饰“表达技巧”。)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梦游江南,____;游走大漠,____;探访名山,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继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刹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7.请简要说明文章第1段的作用。
8.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 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9.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遗,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②)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10.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三、语言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自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数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1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画卷“今生”
1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020年12月3日电 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绣有1643个人物、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上,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一针针绣了出来。
国画不以描摹自然形态为能事,而把表现物象的精神作为目的,善于运用线条、留白等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特组织了“走进国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4.【了解国画】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只用了少量的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15.【品析名画】请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见下图),说说国画之美。
16.【诗与国画】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请你从绘画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一首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在这里用来形容绍兴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状况很恰当,符合语境。
B.“长途跋涉”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如果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确实容易疲惫不堪,该词使用正确。
C.“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能形容商铺。这里可以用 “鳞次栉比” 等形容商铺多而整齐的词语。该项成语运用不恰当。
D.“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桃花盛开时,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不断,用 “络绎不绝” 很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B
【知识点】自由短语;动宾短语
【解析】【分析】ACD.正确;
B. “抢红包”是动宾短语,由动词“抢”和名词“红包”组成;“青蒿素”是偏正短语,由修饰语“青蒿”和中心语“素”组成;“绘制界画”是动宾短语,由动词“绘制”和名词“界画”组成;“考得很好”是后补短语,由动词“考得”和补语“很好”组成。这里判断“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是错误的,因为“抢红包”和“绘制界画”都属于动宾短语,结构相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4.【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BCD.正确;
A.《清明上河图》并非描摹北宋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而是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5.【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日益”可以修饰“增多”。该句错误的原因是“伸出”的主语是“癌症患者“,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前文提到了“古村落”,古村落中一定有老房子,所以第一空填②;“苏子吟唱,渔歌互答”等描述符合江南的特点,所以第二空填④;“黄沙白草,长河落日”是描述大漠的生动写照,所以第三空填③;名山中往往有有名的寺庙和高僧,所以最后一空填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答案】7.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画卷中的一些事物,突出画卷中事物之丰,表现出王希孟的画技高超。
9.①“最”字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②“主要”一词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物性说明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就是写了什么内容。结构上,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先指出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再具体分析下手法,最后强调某种观点。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这些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到有关描写《千里江山图》的句子,分析归纳表现出来的特点即可。
7.第一段写《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点明《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是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更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①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列数字,具体准确的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外状。
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作比较,突出《千里江山图》的地位。
②列举《千里江山图》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事物,强调《千里江山图》中内容之多,也突出王希孟画技高超。
故答案为: 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画卷中的一些事物,突出画卷中事物之丰,表现出王希孟的画技高超。
9.①最,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突出《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②主要,表示所用颜料大部分是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部分不是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①“最”字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②“主要”一词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第三段:《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
第四段: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
第五段: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第六段: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
故答案为:《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换,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答案】11.①可将“说话”删去。;②可将“看”改为;“听”。
1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13.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标题;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1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①原句中“代言说话”语意重复,因为“代言”已经包含了“说话”的意思,所以应删去“说话”。②原句中“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搭配不当,因为“看”是视觉动作,而“吆喝声”是听觉内容,所以应将“看”改为“听”。故答案为:①可将“说话”删去;②可将“看”改为“听”。
12.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图片中的汴河和船只,可以推断出汴河上的漕运非常繁忙,同时补写部分又要与后文的酒楼业发达和缺乏马匹的写照相呼应。
故答案为: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13.本题考查的是新闻标题的拟写能力。提取关键信息:主体人物是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职业背景是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工作的普通电焊工;主要事迹是用了7年时间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作品详情是作品为《清明上河图》,全长22米,绣有1643个人物及多种景物。新闻的核心事件是张兴发这位电焊工,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项非凡的成就——绣制了一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标题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新闻的核心内容。为了使标题更加流畅和吸引人,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语序,并确保字数适中。
故答案为: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答案】14.B
15.墨色淡雅,富于变化,山水布置疏密得当。
16.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知识点】句子排序;漫画释义;网络链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通读进行通读的归纳,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和理解。
14.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研读材料,首句先谈中国画的总体特点,确定第一句⑤;由总体到具体,再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确定第二句是④;然后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确定第三句是;接着谈画中线条的特点,确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五句是①。这道题的顺序是⑤④②3①。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
故答案为:墨色淡雅,富于变化,山水布置疏密得当。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根据要求,从绘画的角度进行分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答案为: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