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级上册
儿女
朱自清
①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②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吗?我家便是那一类“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不但是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③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阿毛现在五个月了,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有学好呢。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作“呆瓜”。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岁多了,在小学里念着书。在饭桌上,一定得报告些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气喘喘地说着,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哭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现在在京的,便只有这三个孩子;阿九和转儿让母亲暂带回扬州去了。
④去年我们事实上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因为他大些,而转儿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俩丢下。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个分别的早上,我领着阿九从旅馆出来,送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到亲戚家,因为我就要回旅馆收拾上船,只说了一两句话便出来,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阿九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
⑤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我的心酸溜溜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也渐渐觉得自己的责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
1.文章以真挚笔触书写日常亲子情,请写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我”对子女的不同情感态度。
生活场景 情感态度
成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想起叶圣陶的比喻 压力大、害怕
感受孩子吃饭时混乱、喧闹的场景 (1)
看到孩子成长中玩耍、可爱的样子 舍不得、喜爱
不能将所有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感到孤寂 (2)
步入中年,回忆起以前对孩子的叱责和体罚 (3)
2.请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的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从修辞手法或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
(2)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品析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朱自清的亲情散文充满了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是以儿子的身份写父亲,表达的是其 。在《儿女》中,朱自清是以父亲的身份写儿女,表达的是其 。朱自清在《背影》中深感自责的是 ,在《儿女》中深感自责的是 。
4.朱自清的《背影》中,儿子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儿子对父爱的拒绝是公然的,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默默的;《儿女》中,父亲对儿女的叱责是公然的,为儿女的付出和改变却是默默的。联系实际,说说两文在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①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我们的头往往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有所焦灼。如果稍微有一点愉快来找寻他,也只能是由别人的提醒叫他偶然反顾到自己那几个陈旧小角落,而这些角落的许多情景于他也是模模糊糊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②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上,那个时刻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失去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无所作为。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他不知道袋子内所有的时间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③一条溪水离开它保姆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喃喃地、冲击地、发光地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砂石可以让它跳跃。它不怕时间像风磨一样转,经过无数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被人赞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必然要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闪光和青春,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力量和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它已经没有了。它永远消失。
④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⑤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⑥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万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煜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甚至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星只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和智慧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得失,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夜空里的一点,却又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⑦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⑧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⑨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成为乐曲,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成为一幅画完全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美好时刻,就好像是在等待一个乐曲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乐曲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刻完成他的杰作?
⑩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生命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逝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都没有虚掷,它的整个存在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闪而过的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有删改)
5.阅读哲理散文,仿佛是与作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1)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阅读文章,简要概括。
(2)文中对“匆忙走路的人”最有启迪的话应是哪句?请概括或摘抄,并简述理由。
6.作者在详述“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又详写了“一颗星”的生命历程。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7.有一同学为文章最后一段做了批注: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批注?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哲理散文的目的,加以分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孩子赌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中考了……
②接完父亲的电话,我好一会儿缓不过劲来。我奇怪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一次挨打的情景。父亲对我太好,很早就达到了关系平等的地步,他会征求我的意见,一如征求我的母亲的意见。
③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
④中学的时候,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布置了一项作业:也写一篇关于父亲的《背影》。真奇怪,我的脑海里恍惚没有父亲的背影。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其实一直都是在以迎接者的姿态接纳我: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能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早早地转过身子,让我也看看他的背影呢?他和我面对面地站着,青春站过去了,激情站过去了,生命也站过去了宝贵的一半。
⑤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所名牌大学。在我们的小村子里,我一下子成了名人,但父亲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回复那些溢美之辞。他默默地打理好我的行囊并送我到学校。安顿好了之后,我送他到车站。那次似乎是我第一次送他,也是他第一次主动走到我前面。我看着他微微佝偻的身躯有说不出来的难受,谁知他突然转过身子,对我说:“我今天还是不回去了吧。”说着就又往学校的方向赶,仿佛儿子的大学是他的大学,于他充满了温和而强烈的归属感。
⑥回到校园,我们一起参观了传说中的樱花大道和民国时的建筑。每到一处,他都努力而贪婪地看着,仿佛要把永久的遗憾和逝去的理想看回来,仿佛要把四十多年似水的年华看回来。我知道,这么多年了,他心中的那个梦并没有死,它还活着,它要化作浪漫樱花在我的大学开放。
⑦现在我上了大学,妹妹在最好的高中做最好的学生。看起来很美,但家里的开支却日渐凶猛。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父亲又拾起了荒废多年的养蜂手艺。母亲偷偷告诉我,最熟练的养蜂专家一天也要被蜜蜂蜇上五六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我甚至一度想回到家乡,杀死他的蜂王,踹翻他的蜂箱。我们总劝他带上防护面罩,但这也没起多大作用,养蜂是细活,很多时候要靠眼睛和手感。父亲还是不得不经常裸露面庞去接触蜜蜂,顶多端一盆肥皂水在旁边,被蜇了就迅速抹一下,草草了事。
⑧前几天看到同学写的一句话“父亲是我的致命武器”,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的父亲于我,也是这样。你不知道现在我有多爱他,爱他甚过我的青春,我的理想,甚至我的生命。我愿意为他祈祷,为他折寿几年,只愿他多活几年,让我多做几年孝子。其实父亲和孩子,他们是彼此的致命武器,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父亲的旷世伟大的恩情。这份情值得我们用全部的热爱和尊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偿还。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谈谈以“没有背影的父爱”为题的好处。
(2)请概括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
小学时父亲哭泣自责并抚慰被爆竹炸伤
的“我”→中学时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
学→① →② →大学时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③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从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角度品析)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请从内容上简要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表现父爱上有哪些不同。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0.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1.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12.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3.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①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②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③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④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⑤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⑥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⑦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⑧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⑨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⑩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4.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15.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16.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
17.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18.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戴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的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桧和柏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树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八九百年,年岁甚至远远大于孟庙内的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晚年,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9.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0.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21.赏析文中画线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22.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参考答案:
1. 不耐烦、暴躁 凄然、悲伤 心酸、惭愧 2.(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吃完饭后桌子上的饭粒、汤汁、骨头、渣滓、筷子、匙子等胡乱放置的样子比作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吃完饭后桌子上凌乱的状态。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闹腾以及“我”的不耐烦、无奈。
示例二:使用短句,没有多余的话且语言口语化,明白易懂。真实细腻地描述了孩子们吃饭时的天真、顽皮、闹腾,富有生活情趣。
(2)“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文中写出了刚满三岁的闰儿因短短的腿、胖胖的身体而走路不稳、摇摆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可爱。 3. 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对儿女的关爱 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在孩子们小时候粗暴地对待他们 4.示例:亲子之间应互相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加强沟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如考试后,父母不应只问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也应该主动向父母汇报考试情况,共同分析考试得失,让彼此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爱及双方对学习的重视,这样亲子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②段“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可知,在感受孩子吃饭时混乱、喧闹的场景时,“我”的情感态度是不耐烦和暴躁。
(2)根据第④段“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可知,在不能将所有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感到孤寂时,“我”的情感态度是凄然和悲伤。
(3)根据第⑤段“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我的心酸溜溜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知,在步入中年,回忆起以前对孩子的叱责和体罚,“我”的情感态度是心酸和惭愧。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可知,朱自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饭后桌子上的一片狼藉比作“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这个比喻既生动又形象,它不仅描绘了桌子上饭粒、汤汁、骨头、渣滓、筷子、匙子等物品的凌乱状态,还通过“花花绿绿”这个形容词短语,赋予了这种混乱一种奇特的视觉美感。这样的描述不仅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和闹腾,也反映了“我”作为父亲在面对这种混乱时的不耐烦和无奈。此外,这句话还使用了短句和口语化的语言,使得叙述更加真实、生动,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热闹、喧闹的家庭用餐场景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情趣。
(2)根据第③段画线句“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可知,朱自清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闰儿走路的样子。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且摇摆的样子。在这里,它生动地描绘了闰儿因短腿和胖身体而走路不稳的情景,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通过这个词语,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努力走路的模样,这不仅让人感到温馨,也增添了对闰儿性格的喜爱。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①根据《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以及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等可知,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展现了父亲无私的爱。再根据“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这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②根据《儿女》“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等可知,朱自清描述了与孩子们相处的欢乐时光,如阿毛的笑声、闰儿的蹒跚走路、阿菜的报告学校生活等,这都体现出他对儿女的关爱和欣赏。
③根据《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可知,这一细节展现了父亲努力为他做的小事,而他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这在后来让他深感自责。
④根据《儿女》“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等可知,这表明作者在孩子们小时候因为不耐烦而采取了粗暴的教育方式,当他反思时感到愧疚和自责。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根据《背影》“他迂得很,说话不漂亮”等可知,朱自清认为父亲“迂”。这种看法是儿子对父亲初显的隔阂,但当他看到父亲在车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让他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女对父爱的拒绝或不理解,往往是公开的,然而感动却是在内心深处默默滋生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而在《儿女》中,根据“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可知,这揭示了父亲对孩子教育时过于严厉的一面。再结合“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可知,这些描述揭示了家庭日常中的亲子冲突。然而,父亲的内心深处是关爱孩子的:“我对他们只有惭愧!”这表明父亲在公开的教育方式背后,也意识到需要改变自己的做法,为孩子付出更多,尽管这些改变和付出往往是默默进行的。联系实际,以上内容分析给予我们的启示:亲子关系中可能存在沟通的鸿沟,需要双方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父母应尽量以更加开放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如当孩子经历考试后,父母可以询问孩子:“这次考试感觉如何?有没有遇到难题或是特别有成就感的地方?”这样,既能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也能关心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孩子也应该主动与父母分享,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共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5.(1)低头匆忙走路无暇顾及身边事物的人;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人;过空白日子的人。
(2)(示例一)摘录: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理由:旅途不只有目的地,还有沿途中每一处值得细细欣赏的风景。这句话能触动“匆忙走路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放慢前行的脚步,只有关注到过程中的每一处风景,才能让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示例二)摘录: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
理由:这句话借助溪水奔流入海,阐述溪水的价值在于奔流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闪光、青春、力量和曲折,入海的那一刻是价值的终结。这启迪“匆忙走路的人”在人生路上不要过于忧愁,不要过于看重终点,而要注重生命的过程,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去展现自我价值。 6.“一条溪水”在奔腾入海的路上,正因为遇到“芦苇”“红砂石”的阻挡而显得精彩,作者以此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应显现在生命过程里的每个瞬间上;星星静静地闪光,不理会得失,作者以“一颗星”的生命历程进一步告诉读者不必惧怕最后的时刻,不必忧虑得失。文章用“一条溪水”和“一颗星”的生命历程,照应文章开头“永远忧愁结果的人”和“只期待结果的人”,层层推进,强调生命的瞬间极其重要的哲理,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7.(示例一)文章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说理思路,情感强烈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该批注借罗素文章的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点出本段的关键词“活着”,并引导读者借罗素的人生追求反思自己“该如何活着”,即不用过于在意生命最终的结果,而要珍视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绚丽和精彩。这体现了阅读哲理散文的价值,从作品中获得启迪自己人生的智慧。因此这是一个好的批注。
(示例二)文章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说理思路,情感强烈地总结了作者的观点。而批注所引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主要论述活着的目的,与本文强调人们要关注生命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瞬间的指向不完全相同。该批注是陈述句,不像提问式批注那样直接启发读者思考,也没有给出思考文章与启迪自己人生的具体路径。因此,该批注难以促使读者深入思考,不是一个好的批注。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要求概括标题中“匆忙走路的人”指哪些人。
结合第①段中“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写的是只知匆忙赶路,不关注身边的人,可概括为:只顾低头匆忙走路,没有空闲关注身边美好事物的人;
结合第⑦段中“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第⑧段中“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写的是的有些人忽略了中间的旅程,只讲究最后的利益和价值,可概括为: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
结合第 段中“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可知,写的是有些人过着长期的空白日子,虽生犹死,可概括为:过空白日子,失去生命意义的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取文中语句,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叙述即可。
示例:【摘录】第⑧段中“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的吗”。【理由】作者通过反问,强调人们不应只盯着结局而应重视过程的观点。这个观点并不排斥精彩过程后到来的结果,但有些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即使结果是最精彩的,也是由前面整个过程的波澜起伏所带来的。只注重结果,不看过程的人,等于虚度了绝大部分的人生。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溪水、星光、陨星”是这篇哲理散文中的重要形象,哲理散文就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第③段写溪水,“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第⑥段写星光,“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第⑩段写陨星,“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可见作者突出的是“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后,“一颗星”的生命历程。它们不是考虑入海还是陨灭的结果,而是在生命过程的每个瞬间都闪现浪花、发出光芒。
结合第⑤段“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可知,“一条溪水”的奔流过程,“一颗星”的生命历程,显然是与“永远忧愁结果的人”和“只期待结果的人”不同。通过对比,强调生命过程的意义,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7.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既要把握全文和具体文段内容,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批注内容,选择适当角度进行分析叙述。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认为好和不好皆可,但要言之有理。
示例:第 段“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了人生要注重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批注“罗素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要思考‘我该如何活着’”对“活着的原因”和“活着的过程”进行了对比,强化了“如何活着”的重要性,即本文作者认为的:不要过于在意生命最终的结果,因为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要珍视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绚丽和精彩,那才是人生的意义。这个批注蕴含着读者的思考,是一个好的批注。
8.(1)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③“没有背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正面面对,说明父亲时刻关注“我”、关爱“我”,亲力亲为,爱得直接。
(2) 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 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 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
(3)①“没出息”是不中用,毫无用处的意思,这是贬义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因“我”受伤而心疼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②这句话是虚写(或想象),通过描写“我”看到眼前盛开的鲜花联想到父亲为了供“我们”兄妹俩安心读书的艰辛与不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心疼与愧疚。
(4)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深受震撼,使“我”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要承担起责任。
(5)①本文是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当面表露的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是以背影(以物)为线索,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②本文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辛苦养蜂供儿女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不易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③本文是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父爱的担当;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父爱的深沉。
(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题目中的“父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父爱”,文本记叙了父亲因为我受伤而与母亲争执,父亲目送“我”乘车远去,父亲站在码头等“我”坐船回家,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等往事,表达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没有背影”点明了父爱的特征,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没有背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正面面对,说明父亲时刻关注“我”、关爱“我”,亲力亲为,爱得直接。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小学、中学、大学来概括文章的情节。我们可以根据思维力中的关系类比法解答。根据时间词语“中学时”的提示,情节“父亲跟在后面陪‘我’走路上学”概括的是文章的第四段中的“记得上中学后,父亲陪我走路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我的影子就在他沧桑的脸庞上忽隐忽现”的情节;①概括的是文章“我乘车外出,他会目送着我坐的车子渐渐走远,直到消失,我只能推测他什么时候会背过身去”的情节;②概括的是第④段中的“家乡四面临水,坐船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只要我坐船回家,常常在江心就眺望到码头上站着一个人,那一定是我的父亲”的情节。根据时间词“大学时”的提示,给出的情节父亲送“我”上学并和“我”一起参观校园概括的是文章第⑤、⑥段内容,③概括的是文章的第⑦段的内容,即父亲养蜂供“我”和妹妹上学。
(3)①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没出息”本义是不中用,毫无用处的意思。结合③段中“小学的时候,我因为玩爆竹炸伤了自己。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我听见父亲和母亲互相埋怨,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我听着刺耳的茶杯破碎声,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愧疚感,不禁默默地流泪,不知道哭了多久,才沉沉睡去。朦胧中,我感觉到一双温暖的手在擦拭我冰冷的脸庞,那么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可知,表现父亲因“我”受伤而心疼,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所以这里是贬义褒用。
②本题考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先找出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结合“我在学校里看到盛开的鲜花,便似乎看到父亲正被蜜蜂攻击,他所有裸露在外的黝黑的皮肤都是被攻击的目标”可知 题目所给的句子属于虚写,“我”由眼前盛开的鲜花联想到父亲为了我们姊妹几个能读书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
(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结合第③段“我睁开眼睛看到是父亲,他在哭!他一个大男人像小孩子一样在没出息地哭!旁边是同样默默哭泣的母亲。那一晚上,我们仨都没能睡着,我们都在自责。我发誓以后一定不再闯祸,我是能承担责任的人了。就在那个晚上,我猝不及防地长大了”可知,长大是指“我”在这一瞬间理解了父母,懂得了要承担责任。父亲的这次落泪让我“猝不及防”,让我深受震撼,使我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变得懂事了,意识到了自己要承担起责任。
(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本文回忆了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关爱“我”的几件事,表现了父亲的担当及对“我”质朴、真切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感之情。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叙述父亲的一通电话引出了“我”对与父亲关系的思考;第二部分(③—⑦),回忆从小学到大学,父亲对“我”关爱的事情;第三部分(⑧),总结全文,抒发对父亲的感激,并提醒孩子们珍惜父爱。
示例一: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本文是借朱自清的《背影》反向写没有背影的父爱,表现父爱的担当;而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借背影写父爱,表现父爱的深沉。本文是列举多个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朱自清的《背影》则是重点写一个主要事件,以情感为线索。
示例二: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都是真挚感人的父爱,但在内容上有所不同。本文写的是在各种事件中直接当面表露的真切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隐含在艰辛生活里的含蓄的父爱;本文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辛苦养蜂供儿上学,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一幕是父亲不顾自己的不易爬月台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
9.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10.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11.⑴“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⑵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12.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13.开放性题目,无唯一答案。(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开头叙述“我”中考前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放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因为“我”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父亲。
10.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父亲前一天晚自习后没有接到“我”,给“我”一个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但是第二天他“身躯前探”地辨认,仍然没有看到女儿,爸爸赶到最后出来的老师面前,“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表明父亲明白了“我”是故意躲着他。“赶”“跑”“追”“喘”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寻找女儿时的着急,“眼中冒出火焰”属于肖像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真挚的父爱跃然纸上。
1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女儿故意躲着父亲,父亲寻不到女儿急急忙忙跑回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听说女儿回来了,才放下满心的担忧,“如释重负”用在这里,形象地表达出父亲由紧张到知道女儿安全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充分表现了父亲为了女儿,不计较个人辛苦,毫无抱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前面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父亲产生隔膜发生的几件事,感觉父亲的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但是父亲患了帕金森综合征,“我”才发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才领悟到“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前两个是否定式的,不是“墙”和“鸿沟”,第三个是肯定式的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是“风、无足轻重的风”,风的特点是时有时无,一吹即散,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彼此之间的误会消除。
12.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就像一幅画”中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比作一幅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在结构方面,该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段落,起到了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的作用。
1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语言通顺即可。比如:自己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答案不唯一。
14.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15.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16.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17.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18.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1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1)内容作用:一般而言,分析内容作用,先要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从主题、人物、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第二段“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等句子可知,第二段列举、描写了人类离开后,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
结合第二段“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等句子可知,老鼠、鸟、野鸡会在这片土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充满活力地生活。
故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
(2)结构作用:第二段位于文章中间部分,可以从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伏笔等角度分析。
第二段写老鼠、鸟、野鸡在这片土地上自由、活力地生活,完全没有人的事,这和第一段“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相照应。
结合第三段“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可知,“这些”指第二段鸟的鸟粪、野鸡的蛋和羽毛等。对于人类来说,动物们生产出来的一些东西是麻烦事;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六段“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可知,如果人类从自然的土地上消失,那么人类的那些草棚类的事物对于动物、自然来说也是麻烦事。第七段到第十四段具体写了人类留给自然的麻烦事、留给自然的伤害,故第二段写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种矛盾,引出了下文人类留给自然的麻烦,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第二段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1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答题思路:指代性词语,一般要结合前后文理解,尤其是前文;“一切”这个词在第三段,一般要结合第一、第二段来理解。
(1)结合第一段“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可知,第一段写人类的活动,写人们打麦子、在麦地忙活的事情。
(2)结合第二段“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等句子可知,第二段写动物的活动,写老鼠、鸟儿、野鸡在野地草棚、地边草垛的活动。
(3)第一段写人在麦地中的活动,第二段写人离开后,各种动物在麦地的活动,那么可以联想,人回来了,动物走了,人继续在麦地活动;人走后,动物回来活动。人和动物在麦地的活动形成轮回。
故“一切会重新开始”指的是人和动物的活动都会重新开始。
故“一切”包含两个方面: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手法判断:
“拱破”“发”“生”“探望”“钻”等词都是动词,写的都是细小的行为,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探望”“确信”“钻”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用来形容草,把草拟人化,可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
(2)作用分析:
“拱破”“发”“生”“探望”“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具体写出了草从土里长出、发芽、长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中把草拟人化,赋予它丰富的情感,把它当做一个充满灵性的小生命,具体描摹了小草复苏的场景。
结合“试探性”“探望”“确信再没锨来铲它”等词可知,这里写草在生长过程中总是很谨慎,确认没有危险才生长出来,这个害怕的对象就是人类。
结合“拱破”“铲它”“踩它”“钻”等词可知,小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的危险,但是它仍然一点一点地去试探性地生长,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对重回地面的渴望和回到地面的喜悦。
17.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答题思路:词句理解要结合前后文,要结合主要内容,要结合主题、情感等,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因此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1)“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指没有时间了,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焦急感。结合第十四段“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等句子可知,人类给大自然带来了许多伤害,伤害自然中的许多动物、植物等等,大自然需要拯救,但是要消灭这些带来伤害的事物却需要很长、很长时间,长到让人感到焦急,故情绪一: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
(2)结合第十四段“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第十七段“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等句子可知,人类带给自然的伤害是长时间的,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即使是漫长的时间也无法拯救、弥补,面对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内心感到无奈,故情绪二: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
(3)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第十四段“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等句子可知,人类带给自然的伤害是那么多,那么深,面对人类,自然中的动植物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处境可怜,令人同情,而这种伤害的长时间的难以挽回,则令这种同情、悲悯更加深重,故情绪三: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
(4)结合第十四段“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第十六段“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等句子可知,这里列举了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漫长的时间也难以弥补的,面对千疮百孔的大地、大自然,更加痛惜,故情绪四:对大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
(5)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十段“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等句子可知,这里设想了人类如果从自然中离去,那么自然将用许多的时间来恢复,虽然这个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让人感到焦急、无奈,但是只要离去,那么应该总有恢复的一天,人类和自然也能和谐相处,故情绪五: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18.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答题思路:题目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从内容角度分析,深层含义一般从主题、人物形象、情感等角度分析。
(1)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六段“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第七段“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等句子可知,这里作者设想,人类从自然离开,那么自然最大的事情就是把人类留下的如草棚一类的事物消除掉,而这些事物本身是对自然的伤害,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一: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
(2)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可知,这里借“草”对人类的恐惧写出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此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类入侵了自然,让自然大变样,让自然不快乐,只有人类离开了,自然才能恢复原样,那么人类和自然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应该对立吗?当然不是,和自然对立的人类也不会长久,山洪、泥石流等都是自然的报复,所以当自然把消除人类作为最大的事情的时候,人类应该考虑,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是人类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3)结合第十二段“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等句子可知,人类在自然中的破坏威力巨大,自然消除人类带来的破坏是非常艰难且漫长,那么反过来说,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实现过程非常漫长,若想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就要去主动拯救自然,这是人类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三: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4)结合第十四段“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可知,人类留给自然的是破坏,是伤害,那么未来是不是依然如此,人类若想和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考虑过去、现在,去拯救自然,更要考虑未来,想清楚未来要留给自然什么,这是人类当前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四: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5)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等句子可知,这片土地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动物、植物,人类和整个大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只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当前人类最大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五: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19.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逐步被发扬光大。 20.这些名句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21.文段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殷殷的喜悦之情,传达出作者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 22.示例: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19.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第②段“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第③段“‘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第④段“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第⑤段“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第⑦段“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第 段“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可知,“孟庙的树”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
结合第⑧段“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可知,作者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写树实则象征了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20.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⑦段“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本段引用名句是为了体现孟子“仁政”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⑧段“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第⑨段“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可知,本文运用象征的写法,写孟庙的树,实则象征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这是一篇赞颂孟子的文章,本段引用孟子的名句,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铺垫。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结合文中画线句“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分析,画线句子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孟子的思想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表现了作者对此感到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
22.本题考查个性阅读。这是阅读开放题,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举出历史上相同经历的事例即可。这句话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如孔子,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示例:与孟子一样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还有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就个人而言,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