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自然风物
【写作篇】——
学习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中的风景注重审美,景物描写中的物件注重实用,两则都为人物活动做服务。
细致观察,将景物写真切
何为观察
观察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方式来收集信息。
观察什么
观察景物的细微之处。
基础教育精品课
细心观察,将景物写醒目
描写景物,关键是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 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练就的观察能力。学习描写景物,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具体情境,细心观察,如此才能“眼处心生句自神”(金末元初 元好问)。
一、如何观察
1 、定点换景:作者的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
俯视“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对比鲜明;仰视“悬泉”“瀑布”,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字一物,特征突出,画面清楚,“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体现春冬之时三峡“秀”的一面,和缓从容,宛如欣赏一幅优美、雅致的山水画,毫无夏季的惊心动魄之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 . 移步换景: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诗人看到了西湖水涨潮时广阔无垠的特点,而西见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勃勃生机,往南是西湖边野地里绚丽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最后东行,绿杨阴里得到白沙堤是作者的最爱。诗人环湖一周,人走景移,随物赋形,不断展现新画面。使读者的想象跟诗人的叙述形影相随、如临其境。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诗人看到了西湖水涨潮时广阔无垠的特点,而西见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勃勃生机,往南是西湖边野地里绚丽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最后东行,绿杨阴里得到白沙堤是作者的最爱。诗人环湖一周,人走景移,随物赋形,不断展现新画面,物象蓬勃,欣欣向荣,意境突出,使读者的想象跟诗人的叙述形影相随、如临其境。
3 . 多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身体感受,并与场景相融互动,激发内心情感,产生丰富的联想,让读者更深地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使写作对象更形象、清晰。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选自《紫藤萝瀑布》)
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4. 多角度: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个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峡》
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观察什么
1、景物要有代表性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人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作者择取这些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景物要有“个性”
景要写得好,就要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景物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往往就体现在景物的“细微”之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既是宏观描绘,又是细微落笔: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秋的“个性”。“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些景物也同样在“晚归”的主题下细节化呈现出静谧、悠闲、恬淡的图景,但在诗人看来,“我”却独无所归,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以乐景衬哀情。
3、景物要有“内容”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声响、香味及景物的发展变化等,从多方面展现景物的鲜明特征。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高山竞上、寒树叠翠、泉水泠泠、好鸟嘤嘤,作者抓住山的态势、树的寒翠、水的声响、鸟的天籁,一派万物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
细心观察,捕捉事物的特征,发现景物的细微的变化,并且记录观察所得的“内容”,于写作时“过滤”“美颜”,表现景物的个性特点。
善用修辞,将景物写生动
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能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使用修辞一定是以准确和具体为根本,再在形容词或副词的加持下,景物的描写就更生动、含蓄,有活力,有魅力,使人恍如亲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把果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用人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和勃勃生机。“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花”放飞了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了将来的“果”,把读者带到了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整段文字生动活泼,仿佛置身其中,有亲和力,有感染力,
一、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聚焦写法,将景物写立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开篇总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具体描述“异水”,抓住“缥碧”“急”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晶莹清澈的静态美和湍急凶猛的动态美,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和壮观,以此突出“异。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从形的角度写“负势竞上”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有日无光之奇。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点面结合既要有整体概括,又要有重点的具体描写,结构上一般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点面结合法体现了客观世界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给人以真实现场的感受。同时,也能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并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
二、化静为动
1、巧用动词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里使用"随、尽、 入、流"四字,让画面尽显动态之感。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仗剑去国的诗人出蜀之后的豁然开朗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2、利用参照
活动:这是班级甲同学有关《校园一角》作文的片段,老师添加了几句话,请同学
思考老师修改的用意.
清晨,我漫步在秋意正浓的学校操场,操场边那排高大的水杉树不由自主地扑面而来。树枝早没了往日的葱翠、浓郁和活力,只剩下笔直、孤独、倔强。踏着满地绯红的落叶,我走近,树也在向我走来, 是遗憾?是挽留?我问自己,也问树。
此时, 没了春天暖阳时老师的闲庭信步,没了夏日体育课时同学们嬉笑打闹,这排树显得更加消瘦、凄凉。
分析:原文只是单一描绘了眼前此时所见之景,而老师所添加的内容主要是回忆了春夏时水杉树下的活动和场景,这样充分参照了之前的情形,两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秋天水杉树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引发“我”对秋的思考。这样的补充使得小作文内容更加丰满,景物更加丰富,情感更加丰盈,更有层次感、时序感、立体感。
三、正侧结合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都是正面描写;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立体分明。
活动:这是班级甲同学有关《校园一角》的作文片段,请你根据正面描写的内容,在横线
上添加侧面描写内容。
清晨,我漫步在秋意正浓的学校操场,操场边那排高大的水杉树不由自主地扑面而来。 树枝早没了往日的葱翠、浓郁和活力,只剩下笔直、孤独、倔强。 踏着满地绯红的落叶,我走近,树也在向我走来, 是遗憾?是挽留?我问自己,也问树。
连以往喜欢站在枝头啁啾的小鸟都匆匆飞过,不愿停留。
四、虚实结合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使诗歌景象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悬想“昔日”仙人乘鹤休憩于此,再从古代回到现实,鹤去楼空,仿佛看到一个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丰满形象;“黄鹤一去不复返”,杳然不得见,只有天际飘浮的悠悠白云。这两联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从古到今,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1、联想触发(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别人或其他事物)
活动:这是班级乙同学有关《校园一角》的作文片段,请你展开联想,修改补充。
我俯身拾起一片落叶,细细看来,只见落叶上沾染了晶莹的秋露;放在鼻下轻嗅,好像有淡淡的清香,却有一丝的寒凉,这难道就是“秋天的气味”
这是曾经碧绿整个夏天的落叶,曾经为鸣蝉遮阴的落叶。
那秋露如同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仿佛落叶落叶在向我哭诉美好时光的逝去。
2、勾起回忆
活动:这是班级乙同学有关《校园一角》的作文片段,请你展开联想,补充回忆
内容。
我俯身拾起一片落叶,细细看来,只见落叶上沾染了晶莹的秋露;放在鼻下轻嗅,好像有淡淡的清香,却有一丝的寒凉,这难道就是“秋天的气味”
忽然记起我的日记本里好像也夹着一片落叶,我的思绪回到了一年前……
学会运用多种手法,把景物写立体,让文字更有感染力。
融情于景,将景物写鲜活
写景还要注意融人情感。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1、看景前已有独特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元二十五年春,唐军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诗中的“征蓬”“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把自己的已有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看景后激起深切感受
我俯身拾起一片落叶,细细看来,只见落叶上沾染了晶莹的秋露;放在鼻下轻嗅,好像有淡淡的清香,却有一丝的寒凉,这难道就是“秋天的气味”
忽然记起我的日记本里好像也夹着一片落叶,我的思绪回到了一年前,就是在这棵树下,我最好的朋友琪琪告诉我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她就要转学了。听到这个消息,一刹那我有些失神,我与琪琪度过的快乐时光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回过神来,只见琪琪拿着两片落叶,她将其中一片递给我,说:“虽然我要离开了,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感情并不会因为离别而消失。就像这两片落叶一样,虽然到了秋天它们要落入泥土,但它们
一定不会忘记在树上共同经历的春夏时光。”
想到这里,我赶忙跑回班里,拿出我的日记本,果然,那片落叶还映在我的日记本里,随着时间的风干,叶子已经有些发黄了。我小心翼翼地拈起叶脉,将它放在鼻下轻嗅,那气味先是似有似无,后又逐渐清晰,在鼻腔里回荡……啊,我想,这就是“秋天的气味”!
只有将你自己独特的心境与深切的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景物的作用,才能让景物更鲜活。
观察
融情
写法
修辞
醒目
鲜活
立体
生动
课堂小结
【写作实践】
一、 同学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 校园里
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 围绕“校园一角”写一个300字左右片段。
提示:
1、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本次写作实践,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创造。
二 、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 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
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描写“画框”内的风景;可以描写窗
外景物;可以局部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
2、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辅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调动多种感官,使
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围绕景色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融入自己的情感。
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
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作文。
提示:
1、抓住季节鲜明的景色特点,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
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要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A B C
有对景物的动态/静态/形状/色彩等至少两个方面描写
有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描写
有仰视/俯视/平视,远望/近观至少两个方面的描写
化静为动/虚实相生/正侧结合/至少一个方面的描写
融情于景,能够清晰的表述出看景后深切的感受
自 我 评 价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