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5: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三章
孟子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新课导入: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从古至今,关于大丈夫,有很多不同的言论。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素养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通过朗读,默读、品味等多种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四书”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yān
ɡuàn

yín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难道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吗
连词,表顺承,就
真正,确实
安静下来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问题探究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岂不诚大丈夫哉?
钦羡
崇拜之情
位高权重
功名显赫
叱咤风云
威震一时
大丈夫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张仪、公孙衍、苏秦、司马错、乐毅、邹忌、毛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背景补充
策士无国,皆为己谋事也
纵横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付自己的祖国,可以朝秦暮楚。这些人的品行历来为士大夫们所怀疑和诟病,他们言而无信,没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孟子打心底里鄙视公孙衍和张仪这些人。纵横家的行为与孟子一向推崇的德行、仁义理念所违背。
正是由于他们无视传统道德束缚,推翻了以往“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精神,才为各流派、尤其是儒家所不齿。
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什 么 是 纵 横 家 ?
感知探究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中曾有这样一段精彩评述:“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什么的。……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译文】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古时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教导,

能够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行冠礼
教导、训诲
怎么,哪里
是,算得上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
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告诫
指夫家,“女”同“汝”,你
谨慎
不要
常法
指丈夫
规则

顺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代词,自己的
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
遵从
代词,指正道
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
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义”
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 谓大丈夫。”
【译文】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迷惑、惑乱

称得上
动摇、改变
屈服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景春与孟子
辩论
景春
孟子
整体探究
何为大丈夫?
问题探究

强调自己的态度
不屑
鄙视
孟子同意景春的观点吗?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他是如何反驳的?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问题探究
类比论证的运用,表达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等人的否定态度,进而为后文亮出自己的观点作铺垫。
类比
纵横家
妾妇之道
顺(丈夫)
顺(诸侯国)
2.孟子为什么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是反驳景春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所以称不上大丈夫。
一是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个人修养
二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责任担当
三是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处事原则
3.孟子提出这三个条件可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顺序: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4.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富贵不能淫》开篇先用景春的话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破后立,论证大丈夫的本质与内涵,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2.运用排比,气势磅礴。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指出了大丈夫的两条标准。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作者通过问答的形式,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从 仁、礼、义及立身处世的角度阐述,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
课堂总结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拓展提升
坚持仁、义、礼
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树靶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立标准
大丈夫
批谬论: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类比)
板书设计
常识积累
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同“汝”,你)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正道

文言积累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
妾妇之道也( )
不得志,独行其道( )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准则,原则
道路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与民由之( )
能够,可以
实现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古今异义
安居而天下熄( )
与民由之( )
岂不诚大丈夫哉?( )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
古义:太平;今义:熄灭
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
此之谓大丈夫( )
“也”表判断
“谓”表判断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怒而诸侯惧 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命之 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往之女家 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 
真正,确实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
的男子
害怕
停息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去,到 
(7)无违夫子 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顺为正者 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居天下之广居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独行其道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丈夫
顺从 
常法 
住进(居住) 
住宅,这里“广居”喻指“仁” 
遵从 
独自 

重点虚词
(1)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顺承,就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介词,把 
动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