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四章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了解某一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主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 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 3、 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P60的第一段文字,思考
下列问题:
①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有哪些?
②区域地理条件和区内地理分
异对区域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③区域农业发展的达成目标
是什么?区域内
部差异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疆的棉花生产海南岛的热带经济作物云南昆明的花卉种植位置和范围独特的
地理条件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一、地理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条件: 冬冷夏暖,雨热同期 降水量:300mm~1000mm农作物一年一熟改造程度: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种植的农业作物品种有限;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应问题等。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东北地区受热量条件限制,一年一熟且农作物生长季节较长,相对而言农闲时间较长,因此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比如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家庭副业、工业、商业、文化事业等,从而促使农村的综合发展。地形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地区—种植业 山地丘陵—林牧业 农业多种经营土壤肥沃 —黑土、黑钙土广布(世界三大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之一) 工业农业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
人口密度低↑↓农牧兴工工促农牧机械化肥工业原料技术优势外向型农业经营 规模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二、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区域内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三大农业生产地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造成上述地域
分异的主导因
素是什么?
说出东北地区
降水量和气温
分布的规律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思考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
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
思考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
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热量地形东北地区内部的气候差异是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共同作用而成的,使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比较表松嫩、三江、
辽河等三个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土壤
肥沃、水源充足,雨热同期。不利条件:玉米、大豆、
小麦、水稻大小兴安岭
和长白山区宜林地区广,树木成材
时间长,病虫害少,森
林树种丰富。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红松、
鹿茸、人参、
苹果、柞蚕茧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
区草地。草场资源丰富,品种优良,农牧和林牧条件良好。不利因素: 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东北地区的耕作农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特产东北地区的畜牧业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温暖湿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扩大了种植范围。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应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依靠科学技术,挖掘自然条件的潜力,建立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与商品率变化图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和机械化生产图土地类型多样耕地面积广荒地面积广—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小麦: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水稻:东北山区的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玉米: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相对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活动: 5377 7066 5929 6929 6366 6427 5322 1.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2.伴随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而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已形成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具有很的商品率。所以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3(3)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适当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和高产。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人口
激增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侧重点比较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围绕生态建设和增
加农牧民收入两大
主题,大力发展生
态农业和舍饲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以森林资源保育为
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与立体开发人工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自然地理条件:地处亚热带,热量条件优越,有利于植桑养蚕和种植甘蔗;地势低平,有利于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古代丝绸之路为植桑养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占有的比重为基塘的水产品养殖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该生产方式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且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减少了环境污染。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农产品出 口;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珠江三江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区域农业的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该部分内容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优势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答题要点参照P67,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