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09: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移山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困难像大山”,如果困难真的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你面前,你会选择怎么做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看看愚公面对“大山”时,他是怎么做呢?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字云,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等方面影响深远




《列子》 ,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该书被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时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全书共八篇,分别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1。这些故事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和寓言,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分析愚公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学习目标

疑难字词
太行( ) 万仞( ) 惩( ) 魁父( ) 荷担( ) 叩石( )
垦壤(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厝东( )
雍南( ) 陇断( )
hánɡ
rèn
chénɡ
kuí

kòu
rǎnɡ
jī běn
shuānɡ
chèn
kuì
cuò
yōnɡ
lǒn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整 体 感 知
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背景介绍】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讨论并决定运土方案,随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 。【情节开端】
第三部分(3):写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情节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最终山被移走。【高潮和结局】
课文解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面积。
形容极高
黄河北岸。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课文解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们
商量
提出提问
安放
通“直”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课文解读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成。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课文解读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于是
敲,打
肩负,抗
复姓
寡妇
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交换
通“返”
课文解读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课文解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老头
聪明
凭借
指草木
剩下的
长叹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思想
固执
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主谓之间,取独
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课文解读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增加(高度)
担心
通“无”,没有
课文解读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课文解读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不停止
代词,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大力神。

通“措”,放置,安放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通“垄”,高地
课文解读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通 假 字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通“返”,返回
通“慧”,聪明
通“无”,没有
“措”,放置
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 )
惩山北之塞(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寒暑易节(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何苦而不平( )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重点虚词


跳往助之( )
隐土之北( )
甚矣,汝之不惠( )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代词,指愚公
助词,的
助词,无义
副词,将近
副词,况且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代词,他的,指愚公
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介词,凭,靠
连词,用来
文言句式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第一部分(1)】
1.愚公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山而居)。
【第二部分(2)】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第二部分(2)】
4.愚公是否得到家人邻里支持?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其妻献疑曰:……
c.杂曰: ……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第二部分(2)】
5.愚公移山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其妻献疑的理由”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座山非常大;
年老力衰,人员少;
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第二部分(2)】
6.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一方面说明“遗男”是得到了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的神态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3)】
7.“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的这一举动的?
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
8.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 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 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第三部分(3)】
9.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 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 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第四部分(4)】
10.文章结尾,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搬走了大山,为什么要这样写?
故事以神话结尾,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借助于神的力量表达“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同时用神话结尾的形式实现愚公的愿望,又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深入探究
1.文章为什么要刻画智叟这一形象
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突出所颂扬的愚公精神。
深入探究
愚公
智叟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造福后人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VS
对比
深入探究
2.本文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本文寓意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本文寓意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结构梳理
讨论
1、如果没有天神的帮助,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2、愚公精神在当代过时了吗?结合实际谈一谈。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1.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2. 愚公与智叟辩论
课后收集几则具有愚公精神的人物事例。
课后作业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