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广州越秀区第三中学八年级第一单元目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广东省广州越秀区第三中学八年级第一单元目标检测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9:39:48

文档简介

广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目标检测卷(广州)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歼灭(jiān) 遗嘱(yí) 颁发(bān) 磅礴(páng)
B.溃退(kuì) 渗透(shèn) 仲裁(zhōng) 悄然(qiǎo)
C.敦煌(dūn) 履行(lǚ) 着舰(zhuó) 屏息(bǐng)
D.要塞(sài) 慷慨(kāng) 镌刻(juān) 酷似(kù)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的读音。
B.“仲裁”的“仲”读作“zhòng”。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督战 由衷 叱咤风云 摧枯拉朽 B.边陲 泄气 从容不迫 山呼海啸
C.遁形 峰巅 眼花瞭乱 锐不可挡 D.潇洒 娴熟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书写的正确。
C.“眼花瞭乱”的“瞭”改为“缭”,“锐不可挡”的“挡”改为“当”。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小杨同学整理资料时认真圈点勾画,他那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我。
C.轰隆隆的巨响振聋发聩,工人们打着手势在大声地交谈。
D.张桂梅校长殚精竭虑,让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实现了读书梦。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句中用于改革浪潮席卷旧的司法制度,使用恰当;
B.一丝不苟:形容做事非常认真,一点不马虎。用来形容小杨同学整理资料时的态度,使用恰当;
C.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很大,能够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在这个句子中,用来形容巨响,虽然字面上可以理解,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比喻意义,而不是直接描述声音的大小,使用不恰当;
D.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和精力。用来形容张桂梅校长为贫困家庭女孩实现读书梦所付出的努力,使用恰当。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能强身健体,所以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B.这次展览展示了一百二十余幅精心创作的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绘画作品。
C.体育和美育教学进一步与升学考试挂钩,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D.观测结果表明,在距地面1500—2000米的高空处,水汽含量跟地面相比降低了一倍。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因为”改为“不仅”,“所以”改为“还”;
B.语序不当,把“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调到“展示了”后;
D.搭配不当,“降低”不能与表示倍数的词搭配,应将“一倍”改为“一半”或“二分之一”。
故选C。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8分)
材料一: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载有3名航天3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机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2023年度发射任务完美收官。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7日)
材料二:
满怀信心 再次出发
——“神舟十七”航天员故事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为了那一刻,他足足准备了11年。仅仅过了两年多,汤洪波将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2名新航天驾驶员执行任务。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6日,有改动)
(1)它们报道的共同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从【材料一】中“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可知,这句话直接描述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任务内容以及最终结果。它清晰地指出,经过精准的发射过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进入了预定轨道,完成了预定的发射任务。
从【材料二】中第②段“11时14分,随着零号指挥员点火指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直入苍穹!”可知,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发射时的激动人心时刻,通过“托举”和“直入苍穹”等词汇,形象地展现了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发射的成功。
综合这两篇材料中的原文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从发射任务的完成,还是从发射过程的描述,两篇材料都在报道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事件。由此可以概括他们报道的共同事件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小语写了一幅对联,想把部分航天器的名称嵌入对联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上联:夸父追日, ① 指路,神舟游宇宙
下联:嫦娥探月, ② 传书,天问 ③
A.①北斗 ②鸿雁 ③赴星河 B.①鸿雁 ②北斗 ③赴星河
C.①鸿雁 ②北斗 ③踏云霄 D.①北斗 ②鸿雁 ③踏云霄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小语想将对联中嵌入航天器的名称,需要考虑到每个航天器的功能、任务以及在中国航天史中的地位。根据提供的航天器名称和它们的含义,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①处应填写一个为飞船提供指引或定位作用的航天器。从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斗”是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神舟飞船提供定位与导航服务,而“鸿雁”是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系统,主要负责通讯功能。因此,①处应填写“北斗”;
②处需要填写一个与“传书”相匹配的航天器。考虑到“鸿雁”是通讯系统,它更符合“传书”的意涵,所以②处应填写“鸿雁”;
③处需要与“天问”火星探测器相对应。天问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因此这里的表述需要体现出探索或旅行的意味。“赴星河”比“踏云霄”更符合探索宇宙、穿越星河的意境。所以,③处应填写“赴星河”;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对联选项应为:上联:夸父追日,北斗指路,神舟游宇宙;下联:嫦娥探月,鸿雁传书,天问赴星河。
故选D。
(3)“神舟十七号”计划已于2024年4月返回地球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有关部门指派优秀的你代表“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乡的少先队员,去现场敬献鲜花,并发表简洁精当的讲话。现在请你将讲话内容写下来,6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示例:汤洪波叔叔,您好,祝贺您成功返回地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您和您的航空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向您致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注意既要写出对航天员的敬意,又要表达出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示例:汤洪波叔叔,您好!恭贺您顺利返回地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您在太空执行任务,训练过程也不怕苦不怕累,永不言弃,您和您的航空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需要学习您身上敢于挑战、敢于追梦的精神。向您致敬!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③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④腾蛇乘雾,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⑤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⑥养怡之福,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参考答案】
①犹有竟时;
②丈夫志四海;
③绿叶发华滋;
④终为土灰;
⑤冰霜正惨凄;
⑥可得永年。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
解答时,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2)某同学收集了描写风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题目 作者 有关风的句子 批注
《赠从弟(其二)》 刘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
《梁甫行》 曹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地而行,风雨气候不同。
《渔家傲》 李清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风之势,吹去仙山。
【参考答案】
①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②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作答时,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1题。(17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①,青衫红袖②,越阡度陌③,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注释】①黄金:金黄,此处指油菜花。②青衫红袖:代指男男女女。③越阡度陌:在田间小道上行走。阡、陌,田间小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以白钱扇/扣不以疾也
C.并带磨垫/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或坐成卧/或王命急宣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从/如果;
B.用/因为;
C.一起/一起;
D. 或者/有时。
故选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
【参考答案】
(1)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2)挑担的人很不平凡,拉他一起喝酒。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字词。
担者:挑扁担的一个路人;颇:很,非常;同饮:一起喝酒。
9.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红 日 将 颓 余 思 粥 担 者 即 为 买 米 煮 之 果 腹 而 归
【参考答案】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的意思是: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正确的句读是: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10.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甲】文《三峡》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情感较为内敛且抽象。而【乙】文《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则通过叙述作者与朋友们的郊游经历,展现了对生活琐事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情感更为轻松愉悦且具体直接。两文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感悟和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
分析【甲】【乙】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点:
【甲】文《三峡》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和夏水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文章通过对三峡山水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宏伟、壮阔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乙】文《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则通过叙述作者与朋友们在油菜花盛开时的郊游经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文章通过对郊游场景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中小确幸的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两文在情感上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还是对生活琐事的享受,都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不同点在于【甲】文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敬畏,而【乙】文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琐事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11.“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请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风和日丽、菜花盛开,男男女女在田园小路上欢快地穿行,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这一迷人的场景,表现出大家出门游玩的快乐之情。也为下文大家在野外赏景、热饮,尽游玩之乐起渲染烘托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作用。可从内容上结构上进行分析。
内容上,“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可知,写到了美好的春光“风和日丽”,写到了遍地的油菜花“遍地黄金”,写到了游玩的人们“青衫红袖”,写到了“蝶蜂乱飞”的美景,写到了人们的感受“不饮自醉”,表现了风和日丽的美景和景美人醉人们快乐游玩的状况。
结构上,为下文“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这一大家在野外赏景、热饮,尽游玩之乐的内容作烘托和渲染。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的范围内,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乙】
苏城有南园、北园两处游玩的地方,菜花黄了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可以喝几杯小酒。带着饭盒去,对着花饮冷酒吃冷菜,很没有意味。……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生,我们用一百钱雇他的一套东西,约他明天午后去,姓鲍的爽快同意了。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饭后大家一起带着席垫去了南园,选择柳树荫下团坐。我们先烹茶,饮完,然后热了酒并煮了食物。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色的花,大家穿着青衫红袖,走过田间小路,蝶蜂乱飞,令人不喝酒也陶醉了。等到酒肴都烧好,大家坐在地上大嚼,那个担馄饨的言谈不俗气,我们拉他一起饮酒。游人见了我们,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异想。吃完后,杯盘弄得乱七八糟,大家都有点喝醉,有的坐有的睡,有的唱有的叫。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这首诗属于( )体裁。(2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古体诗 D.乐府诗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是一首汉乐府诗。所以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
故选C。
(2)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抒发了女主人对丈夫(亲人、心上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
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其中“但感别经时”表现出了思妇借花怀念之情,由此可体会出思妇的孤独寂寞感伤。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四、(7小题,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材料一: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黏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黏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黏土、长石和石英制成的,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选自《人类历史的回眸——陶瓷》,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因在商代原始瓷器上发现的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在一起能烧成高钙质青釉而得名。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地区烧制出了完全符合现代瓷标准的青瓷制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崇尚素雅,以釉色之美见长。到了隋代,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就是说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烧制青瓷为主,瓷胎轻薄细腻,釉质温润如玉;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烧制白瓷为主,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宋代,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最具代表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五大名窑,它们各具魅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时代特点。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造型丰富多样,釉色缤纷华丽,如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瓷,让人叹为观止。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陶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灿烂的符号之一,是受世界认可和敬仰的中国手工艺术生活品。
(选自《从时光深处走来的珍品》,有删改)
材料三: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5.4%。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676万吨,同比下降5.7%。从金额方面来看,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金额30703.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2%。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金额11653.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8.6%。
(选自《陶瓷产业发展史》,有删改)
材料四:
古陶瓷文物修复从修复标准上可分为多个类型,如考古型修复、商业修复等。考古型修复的目的是尽量还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进行考古器物类型分析的因素,同时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时所携带的原始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操作方法一般是将破碎的陶瓷器物拼对粘接,缺损处用石膏补上,然后打磨整形,从而恢复器物整体形态。商业修复以交易牟利或私人收藏欣赏为目的,没有特定标准,追求完美修复效果,即将破损器物恢复为完整器,肉眼看不到修复痕迹。另外,在民间古玩行业,锔瓷和金缮也是非常流行的陶瓷修复技艺。由于现代审美新元素的不断注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民间锔瓷手艺焕新生。锔瓷不单是恢复器物功能和形态,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装饰、一种艺术的再创作。
(选自《漫谈传统瓷器修复工艺》,有删改)
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的是陶,不吸水、抗腐蚀的是瓷。
B.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陶瓷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出口量与出口金额均逐年上升。
C.文物修复具有多种类型,其中考古型修复注重于还原器物形制,而商业修复追求美观。
D.陶瓷是我国悠久文明中灿烂的符号之一,也是受世界认可和敬仰的手工艺术生活品。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根据材料三“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5.4%。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676万吨,同比下降5.7%”可知,“出口量与出口金额均逐年上升”错误。
故选B。
14.我国传统的工艺陶瓷具有哪些特点?请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点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②发源较早,历史悠久;③时代不同,形态不同;④造型丰富,色彩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可得: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结合材料二“我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因在商代原始瓷器上发现的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在一起能烧成高钙质青釉而得名”可得:发源较早,历史悠久;就
结合材料二“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地区烧制出了完全符合现代瓷标准的青瓷制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崇尚素雅,以釉色之美见长。到了隋代,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就是说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烧制青瓷为主,瓷胎轻薄细腻,釉质温润如玉;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烧制白瓷为主,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宋代,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最具代表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五大名窑,它们各具魅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时代特点。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造型丰富多样,釉色缤纷华丽,如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可得:时代不同,形态不同;造型丰富,色彩华丽。
15.如何才能促进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请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①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促进陶瓷产品对外贸易发展;②注意保护与修复古陶瓷文物,注入现代审美新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三“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5.4%。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676万吨,同比下降5.7%"可知,应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促进陶瓷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结合材料四“古陶瓷文物修复从修复标准上可分为多个类型,如考古型修复、商业修复等"可知,应注意保护与修复古陶瓷文物;
结合“由于现代审美新元素的不断注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民间瓷手艺焕新生。瓷不单是恢复器物功能和形态,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装饰、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可知,注入现代审美新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一桌人生
郭发仔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蹬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拾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美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 往常一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文章有删改)
16.文章第②段写“板凳”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示例:第②段描写了我第一天上学的愉悦以及父亲劳作的艰辛,用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可知,写“我”第一天上学时的喜悦以及父亲田间劳作的艰辛,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我”家境的贫寒。
结合“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和③段“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⑤段“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①段“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⑧段“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等内容可知,以板凳引出后文的桌子,同时为下文写父亲对我学习态度的反复变化等内容做铺垫。
17.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参考答案】倒装句,将“暖暖的”后置,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煦,烘托了我看见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⑨段画线句“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可知,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春风暖暖的,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作者将“暖暖的”后置,强调了春风的温暖,这样的句式既富有诗意,又突出了春风带给“我”内心的暖意。此时,父亲为“我”做了新书桌,这个句子恰好烘托了“我”看到新书桌时的喜悦和感动之情。
18.第 段写到“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请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段内心独白。(4分)
【参考答案】
我听见了,孩子。我心里明白,你去打工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但我更清楚,读书能给你更好的未来。我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让你放弃长远的机会。我的汗水,是我坚定决心的见证。你,得继续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揣摩能力
本题要求读者深入理解和揣摩文章中父亲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他的内心独白。这不仅涉及到对父亲性格特点的分析,如他的勤劳、沉默和对教育的重视,还包括对他情感的揣摩,尤其是当孩子提出要去打工时,他内心的矛盾和不舍。解答此类题目时,读者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他的行为如何反映出这些态度。同时,表达时要简洁明了,直接反映出父亲的心理活动,避免冗长的叙述,从而准确地描绘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简而言之,本题考查的是读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19.文章以“一桌人生”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文章以“一桌人生”为标题,巧妙地将桌子作为主人公成长和学习的象征,见证了他从乡村到城市的人生旅程。这个标题不仅强调了教育和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而且作为文章的结构线索,贯穿了主人公生活的各个阶段。桌子的变化,从最初的板凳到后来的父亲亲手制作的新书桌,反映了主人公生活的变化和成长。同时,“一桌人生”这个标题也寄托了主人公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引发读者对于人生起点、成长过程和未来展望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读者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解析标题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主题表达、情感联系、结构作用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
具体来说,标题可能象征着主人公的生活起点和成长过程,体现了教育和知识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同时作为文章的情感纽带,连接着主人公与家人、家乡的关系。此外,标题还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引领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并且通过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表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共鸣。因此,解析这个标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其在文章中的多重作用和深层含义。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五、(1小题,50分)
20.(2024年广州中考)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_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参考答案】
那个教会我说谢谢的人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人,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她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而是我的奶奶。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说谢谢”。
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一生都在田间劳作,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却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我小时候,奶奶就常常教导我要懂礼貌,见到长辈要问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那时的我,还不太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只是觉得奶奶很叻。
记得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镇上赶集。在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司机,他看到我们在路边等车,便主动停下来让我们上车。上车后,奶奶连忙对司机说:“谢谢师傅,真是太麻烦你了。”我坐在一旁,心里却觉得奶奶有点多此一举。不就是坐个车吗,有什么好谢的?
到了镇上,我们去了一家杂货店买东西。店主热情地招呼我们,还帮我们挑选商品。奶奶一边挑选,一边不停地对店主说谢谢。买完东西后,奶奶又对店主说了声谢谢才离开。我忍不住问奶奶:“奶奶,你为什么总是说谢谢啊?”奶奶看着我,微笑着说:“孩子,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就要说谢谢。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恩。”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奶奶的话。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始留意周围的人和事。我看到一位清洁工正在清扫街道,他的脸上满是汗水。我想起奶奶的话,便走上前去,对清洁工说:“叔叔,谢谢你,你辛苦了。”清洁工楞了一下,然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说谢谢。无论是谁帮助了我,我都会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因为我知道,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奶奶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但她教会我的“说谢谢”却一直陪伴着我。它让我懂得了感恩,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说谢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情感内涵。选择这个题目,意味着要围绕感恩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叙述。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等多个角度出发。通过讲述那个教会自己说谢谢的人,表达对感恩的理解和感悟,强调感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人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等,他们的言行举止让自己深刻认识到说谢谢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他人付出的尊重和认可,是传递爱与温暖的方式。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开篇可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比如在一个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给一位老人让座,老人微笑着说了一声“谢谢”,这个简单的举动引起了自己的思考。接着回忆起那个教会自己说谢谢的人,比如可以是自己的母亲。讲述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总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地说谢谢,无论是邻居帮忙收快递,还是超市收银员的热情服务。母亲的言传身教让自己逐渐明白,说谢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母亲的感恩之心,比如母亲精心准备礼物感谢帮助自己的朋友,或者在自己生病时对医生和护士的感激之情。这些事例不仅让自己看到了母亲的善良和感恩,也让自己深受触动。结尾部分可以再次回到开篇的场景,自己也学会了像那位老人一样,对他人的善举及时说谢谢。同时,表达自己对感恩的深刻认识,以及决心将说谢谢的习惯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感恩的力量。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改编自2024湖南长沙中考)
【片段一】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片段二】
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的,这些武器都是那些国家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片段三】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1.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片段一写“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体现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之间平等的关系。
B.片段二叙写了红军武器装备的情况,写出了当时红军的大部分武器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这一事实。
C.片段三是对红军生活条件的细致描述,可看出红军部队生活条件简陋但房间清洁整齐。
D.以上三个片段都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后叙写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特点。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理解内容。
D.“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表述有误。依据片段一“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骤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一一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可知,这是客观描述了红军的将领和士兵在生活方面是平等的;依据片段二“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可知,这是概述红军的武器装备是从敌人手里抢来的事实,说明红军的武器准备也很精良;依据片段三“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既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更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一一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可知,这是写红军居住的条件比较简陋这一事实。三个语段中并没有作者斯诺的评价性语句,都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故选D。
2.简要概括你从【片段一】和【片段三】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中华传统精神。(2分)
【参考答案】从【片段一】和【片段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将领与士兵之间平等互助的中华传统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片段一描述了红军将领与普通士兵在生活上的平等,无论是食物还是衣物,都体现了一种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片段三则展示了红军在极其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这些品质都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红军在革命斗争中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中华传统精神的把握能力。
从【片段一】和【片段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将领与士兵之间平等互助的中华传统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片段一描述了红军将领与普通士兵在生活上的平等,无论是食物还是衣物,都体现了一种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片段三则展示了红军在极其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环境的清洁整齐,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这些品质都是中华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红军在革命斗争中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3.请结合整本书及链接材料,说说这本书出版之后得到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参考答案】(1)报道了事实真相,解开了许多人的疑问;
(2)报道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令人信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链接材料中的“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可知,由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当时许多外国人对红军这支队伍不了解,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斯诺知道,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唯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走一趟,等进入苏区后,他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红军领袖,一些红军将士和广大战士。记录了十几本日记和笔记。回来后,将其整理后,出版了这本纪实性名著。所以,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实,是真实可信的。符合纪实性作品“真实性”的特点。依据所给三则材料内容可知,这些内容真实记录并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的日常生活,粉碎了许多人对红军的错误认识——认为红军是一伙“赤匪”的谣言。所以作者用事实和真相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谎言,也揭开了当时许多人心中对红军的不解之谜。符合纪实性作品“客观性”的特点。
2广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目标检测卷(广州)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歼灭(jiān) 遗嘱(yí) 颁发(bān) 磅礴(páng)
B.溃退(kuì) 渗透(shèn) 仲裁(zhòng) 悄然(qiǎo)
C.敦煌(dūn) 履行(lǚ) 着舰(zhuó) 屏息(bǐng)
D.要塞(sài) 慷慨(kāng) 镌刻(juān) 酷似(k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督战 由衷 叱咤风云 摧枯拉朽 B.边陲 泄气 从容不迫 山呼海啸
C.遁形 峰巅 眼花瞭乱 锐不可挡 D.潇洒 娴熟 殚精竭虑 一丝不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小杨同学整理资料时认真圈点勾画,他那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我。
C.轰隆隆的巨响振聋发聩,工人们打着手势在大声地交谈。
D.张桂梅校长殚精竭虑,让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实现了读书梦。
4.下列选项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能强身健体,所以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B.这次展览展示了一百二十余幅精心创作的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绘画作品。
C.体育和美育教学进一步与升学考试挂钩,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D.观测结果表明,在距地面1500—2000米的高空处,水汽含量跟地面相比降低了一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8分)
材料一: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载有3名航天3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机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2023年度发射任务完美收官。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7日)
材料二:
满怀信心 再次出发
——“神舟十七”航天员故事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为了那一刻,他足足准备了11年。仅仅过了两年多,汤洪波将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2名新航天驾驶员执行任务。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6日,有改动)
(1)它们报道的共同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语写了一幅对联,想把部分航天器的名称嵌入对联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上联:夸父追日, ① 指路,神舟游宇宙
下联:嫦娥探月, ② 传书,天问 ③
A.①北斗 ②鸿雁 ③赴星河 B.①鸿雁 ②北斗 ③赴星河
C.①鸿雁 ②北斗 ③踏云霄 D.①北斗 ②鸿雁 ③踏云霄
(3)“神舟十七号”计划已于2024年4月返回地球并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有关部门指派优秀的你代表“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乡的少先队员,去现场敬献鲜花,并发表简洁精当的讲话。现在请你将讲话内容写下来,6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③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④腾蛇乘雾,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⑤___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⑥养怡之福,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某同学收集了描写风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题目 作者 有关风的句子 批注
《赠从弟(其二)》 刘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
《梁甫行》 曹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地而行,风雨气候不同。
《渔家傲》 李清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风之势,吹去仙山。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1题。(17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①,青衫红袖②,越阡度陌③,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注释】①黄金:金黄,此处指油菜花。②青衫红袖:代指男男女女。③越阡度陌:在田间小道上行走。阡、陌,田间小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以白钱扇/扣不以疾也
C.并带磨垫/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或坐成卧/或王命急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红 日 将 颓 余 思 粥 担 者 即 为 买 米 煮 之 果 腹 而 归
10.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请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这首诗属于( )体裁。(2分)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古体诗 D.乐府诗
(2)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7小题,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5题。(10分)
材料一: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黏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黏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黏土、长石和石英制成的,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选自《人类历史的回眸——陶瓷》,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因在商代原始瓷器上发现的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在一起能烧成高钙质青釉而得名。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地区烧制出了完全符合现代瓷标准的青瓷制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崇尚素雅,以釉色之美见长。到了隋代,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就是说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烧制青瓷为主,瓷胎轻薄细腻,釉质温润如玉;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烧制白瓷为主,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宋代,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最具代表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五大名窑,它们各具魅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时代特点。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造型丰富多样,釉色缤纷华丽,如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瓷,让人叹为观止。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陶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灿烂的符号之一,是受世界认可和敬仰的中国手工艺术生活品。
(选自《从时光深处走来的珍品》,有删改)
材料三: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5.4%。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量676万吨,同比下降5.7%。从金额方面来看,2021年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金额30703.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2%。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5月中国陶瓷产品出口金额11653.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8.6%。
(选自《陶瓷产业发展史》,有删改)
材料四:
古陶瓷文物修复从修复标准上可分为多个类型,如考古型修复、商业修复等。考古型修复的目的是尽量还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进行考古器物类型分析的因素,同时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时所携带的原始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操作方法一般是将破碎的陶瓷器物拼对粘接,缺损处用石膏补上,然后打磨整形,从而恢复器物整体形态。商业修复以交易牟利或私人收藏欣赏为目的,没有特定标准,追求完美修复效果,即将破损器物恢复为完整器,肉眼看不到修复痕迹。另外,在民间古玩行业,锔瓷和金缮也是非常流行的陶瓷修复技艺。由于现代审美新元素的不断注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民间锔瓷手艺焕新生。锔瓷不单是恢复器物功能和形态,且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装饰、一种艺术的再创作。
(选自《漫谈传统瓷器修复工艺》,有删改)
13.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的是陶,不吸水、抗腐蚀的是瓷。
B.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陶瓷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出口量与出口金额均逐年上升。
C.文物修复具有多种类型,其中考古型修复注重于还原器物形制,而商业修复追求美观。
D.陶瓷是我国悠久文明中灿烂的符号之一,也是受世界认可和敬仰的手工艺术生活品。
14.我国传统的工艺陶瓷具有哪些特点?请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点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何才能促进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请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5分)
一桌人生
郭发仔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蹬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拾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他满是泥巴的生活里大多时候是沉默的。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吼出来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碎成一地畏惧。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美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那天,我正像 往常一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大得像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逃也似的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文章有删改)
16.文章第②段写“板凳”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 段写到“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请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段内心独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以“一桌人生”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五、(1小题,50分)
20.(2024年广州中考)请从“说谢谢”“往前走”“看见美”中选择一个,将题目《那个教会我_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改编自2024湖南长沙中考)
【片段一】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片段二】
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相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的,这些武器都是那些国家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片段三】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1.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做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片段一写“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体现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之间平等的关系。
B.片段二叙写了红军武器装备的情况,写出了当时红军的大部分武器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这一事实。
C.片段三是对红军生活条件的细致描述,可看出红军部队生活条件简陋但房间清洁整齐。
D.以上三个片段都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后叙写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许多观点,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特点。
2.简要概括你从【片段一】和【片段三】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中华传统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整本书及链接材料,说说这本书出版之后得到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