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2 22: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红色经典阅读篇目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 ,这本书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感染细菌而献出了生命。
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 是一部实作品,其基本特点是 。
3.《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长征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占据遵义、四渡 、巧渡 、强渡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这段话中“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指的是 ,发动者是 。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填空。
为了教育好子女,一位严厉、尽责而不乏爱心的父亲,杰出的翻译家,于1954年到1966年间及具夫人与了100多封家信给两个儿子,这本书信名为《 》。为了民族未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创下了 (事件)的壮举(《红星照耀中国》)。
二、名著阅读
6.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在彭德怀、贺龙两人个人中选取你感兴趣的一个,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个令你非常钦佩的事件。
7.请根据你的积累和理解,完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思维导图。

8.《红星照耀中国》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材料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事件。
(2)“这场军事政变”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传承革命精神。
9.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宣讲会。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简要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我选择 ,他是一个
10.向斯诺学习写故事,《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纪实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斯诺是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呢?请你简要阐述。
三、现代文阅读
第一篇
苏维埃掌权人物
小村庄在西北很多,但是城市不论大小却不常见。除了红军草创的工业以外,西北完全是个农业区,有些地方,还是半游牧区。因此,纵马登上崎岖的山顶,看到下面苍翠的山谷中保安的一片古老城墙,确实使人觉得十分意外。
我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南京同他打了十年仗的共产党领袖——,用最近采用的正式头衔,就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旧名“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已在共产党开始实行争取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时候放弃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首先,切莫以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并不想宣布历史的判决。同时,除了他的政治生活以外,作为个人也是一个使人感到兴趣的人物,因为,虽则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我是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现年(一九三七年)四十四岁。在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这次大会的出席者,代表着当时生活在红色法律②下的九百万左右的人民。说到这里,我要附带插入几句话。据的估计,中央苏维埃政府在一九三四年直接控制下的各区最高人口数字如下:江西苏区三百万;鄂皖豫苏区二百万;湘赣鄂苏区一百万;赣湘苏区一百万;浙闽苏区一百万;湘鄂苏区一百万;总共九百万。有些估计高达此数的十倍,令人难以置信,大概是把红军或红色游击队所活动的各个地区全部人口加在一起而得出来的。我把中国苏区人民有八千万的数字告诉的时候,他就笑了起来,并且说,要是他们真的有这样广大的面积,革命就差不多胜利了。不过当然,红色游击队的地区,人口还有好几百万。
在中国的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政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
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个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他个人在运动中的作用,显然是很大的。
11.指的是 ,南京指的是 。
12.文中“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指什么?
13.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有很多,试分析第7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第二篇
“我的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要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我不少帮助。蔡锷以其指挥战术著称,他教我许多东西。那时滇军是新式军队,有德国步枪作为武装。我以为对指战员都很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对政治形势的了解。有了这种了解,他们才能有坚决地为主义而战的士气。此外就是经验——你仗打得越多,越能掌握局面。
“我在四川离开刘湘以后,就搭长江轮顺流而下,到上海寻找共产党。这时,中国已回到军阀的封建时期,前途实在黑暗,我很苦闷。我在四川当军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二〇年,我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但在一九二〇年底回到云南时,在从唐继尧手中逃脱出来前,我买了一些戒烟的药品,一九二一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长征’时,实行戒烟,在到上海的船上,继续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已经戒脱了这个恶习,在上海广慈医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戒绝了烟瘾。
“我在一九二二年离开四川去寻找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一点也不知道怎样同党发生关系,只是决心要同它取得不管是什么的联系。事实上,党刚在几个月前才组织起来,这是我后来知道的。我对于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兴趣,是在我自己阅读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引起的。对我的其他影响只有跟法国留学生的几次谈话。我驻在四川的时候,凡是我能够找到的关于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书籍,我都读了。在这以前,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保卫民国和在中国实现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的战斗上。但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我大失所望。我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俄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给了我以希望。
“我在上海找不到共产党的踪迹,因此我到北京去继续寻找。当时孙中山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孙炳文也跟我同去寻找共产党。然而在北京我运气也不好,仍找不到共产党员,我又回到上海,这样,在一九二二年这一年,我从南方跑到北方,又回到南方,象一匹脱缰的马。北京给我的主要印象是国会的腐败和滑稽可笑。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又碰到许多学生,我跟其中有些一同旅行,他们的活动给我很好的印象。
“回到上海后,我碰到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和其他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诚恳、坚毅、聪慧的领袖。他要我去打陈炯明,我没有答应。他又要我到美国去,但我却要到德国去研究军事学,亲眼看看世界大战的结果。我在九月间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我拍了一张从埃斐尔铁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感到很得意。
“在柏林,我碰到A[现在是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别的同志们。我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那时年纪三十六岁左右。我一找到共产党,当场立刻加入,这是一九二二年十月间的事。
14.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我”指的又是:______,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文中的“我”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_______》
15.“我”为什么要去寻找共产党?“我”寻找共产党的艰辛历程是怎样的?
16.“我”的特殊战术特殊在哪里?请分点概括。
17.“我”的妻子是谁,在妻子的眼中,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1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中的“很得意”?
答案
一、填空题
1.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白求恩
2. 《红星照耀中国》;用事实说话
3. 赤水;金沙江;大渡河
4.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5. 《傅雷家书》;长征
二、名著阅读
6. 彭德怀: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盘踢掉,尽显反抗精神;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体现关爱战友、吃苦在前的品质。
贺龙: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勇敢无畏且富有开拓精神;②在长征路上,当国民党飞机投下传单污蔑共产党时,他命令把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宣传品,机智灵活地应对敌人的宣传攻势。
7. A:记者;B:纪实文学;C:长征;D: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8. (1)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 示例一:毛泽东。他是一个极具领导才能、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带领红军多次取得战斗胜利;他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民众需求,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深受人民爱戴;他学识渊博,对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刻见解,在他身上能看到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示例二:周恩来。他是一个儒雅睿智、风度翩翩、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温和文雅,细心周到,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他有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党内军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无私奉献,不辞辛劳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奔波忙碌;他思维敏捷,处事冷静果断,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示例三:朱德。他是一个朴实憨厚、平易近人、威望极高的人。他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身作则,深受士兵们的敬重和爱戴;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队伍中,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努力。
10. 斯诺通过采访众多红军将领、战士、普通民众等不同人物,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红军走过的路线、战斗过的地方、生活过的区域等,记录真实见闻;详细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经历背景等,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客观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事件中的细节、各方反应等,让读者能依据这些事实去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使作品充满可信度,做到“用事实说话”。
三、现代文阅读
第一篇
11. 毛泽东;国民党政府
12. 国民党多次宣告毛泽东死了,但他却多次死里逃生,如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多年里他从未受过一次伤,报上也多次盛传他的死讯却又看到他活得好好的。
13. 肖像描写。通过描写毛泽东的面容、身材、头发、眼睛、鼻梁、颧骨等外貌特征,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毛泽东的形象,使读者对毛泽东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像林肯”“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等描述也突出了他独特的气质和智慧,为下文展现他的伟大人格和领导才能等做铺垫。
第二篇
14. 朱德;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5. 原因:①对当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前途黑暗感到苦闷失望,认识到中国革命需更进一步,像俄国革命一样彻底,而俄国革命的胜利给了他希望;②对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兴趣,阅读相关书籍后希望与共产党取得联系。
历程:①1922年在四川离开刘湘后,先到上海寻找共产党,无果;②又到北京继续寻找,仍未找到;③再次回到上海,最终在1922年10月于柏林找到共产党并加入。
16. ①能与弟兄们共同生活、密切接触,获得他们信任;②每次作战前查勘地形、精密计划;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了解政治形势,使指战员有坚决为主义而战的士气;⑤依靠丰富的作战经验掌握局面。
17. 朱德的妻子是康克清。在康克清眼中,朱德是一个朴实、憨厚、勤劳、善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极具责任感、在生活中关爱家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深受士兵和百姓爱戴的人。(根据史实合理推测妻子眼中丈夫的性格)
18. “很得意”一方面是因为朱德拍摄到了从埃菲尔铁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这是一张具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照片,他对自己的摄影成果感到满意;另一方面,此时他身处巴黎,在寻找共产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更近了一步,内心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所以在拍摄照片这一行为中也融入了他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对新生活、新追求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