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窠(kē) 扒掘(jué) 寻觅(mì)
B.蚋(nà) 金蜣(qiāng) 黏土(nián)
C.鳍(qí) 顾忌(jì) 钵声(bó)
D.罅(xì) 喧嚣(xiāo) 涂墁(mà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隧道 塌陷 抵御 臃肿
B.徘徊 倒悬 腾跃 翘起
C.气侯 喷洒 灌木 潮湿
D.撕裂 谨慎 恶劣 溜走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有人不慎落水,他毫无顾忌地脱下外衣跳入水中,营救落水者。
B. 小明原本基础就不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态度成绩怎能提高?
C.我对这件事一无所知,所以没有发言权。
D. 他俩在一起交头接耳小声嘀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什么。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B.为了杜绝溺水事故不再发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D.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能够钻透晒干的泥土与沙石。
B.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
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C.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
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6.依次在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①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②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
③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④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进驻互联网,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④②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
(2)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
(4)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
在绳端摇摆着。( )
请你向同学们推荐《昆虫记》中除课文《蝉》外的一篇文章,并结合内容任选角度谈一谈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的乐趣。
9.目前,你所居住的城市正在创建魅力城市,请你积极加入活动中来。
(1)【发动宣传】假如野生动物数量的多少是竞选魅力城市考核的条件之一,为
了增强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请你写出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标语。
(2)【献计献策】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于城市的经济繁荣发展,但在取得巨大
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如鸟类在慢慢地减少,甚至已看不到鸟的
影子。对此,请你向市长提一些建议,让鸟儿早日回到我们身边。(60 字左右)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见过三个蚋依次待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取代了蝉的家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0.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蝉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所选文段,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11.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
(1)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12.“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如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观众走进博物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还有赖于博物馆继续提升服务、完善体系。
“从隋唐时期的通济渠,到宋朝时人来舟往,热闹非凡的汴河,再到元代时随着都城的变迁,大运河截弯取直、改道山东直抵大都,这段运河就丧失了漕运的作用。透过汴河剖面,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以后,逐渐淤塞的汴河河床所留下的人们生产活动的痕迹……”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站在汴河剖面遗址前,博物馆讲解员刘世发为参观者讲解,“唐宋元明清数个朝代的漫长时光,就沉淀为地层线间短短的一段土层。”汴河剖面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不可移动文物“搬”进博物馆的创新尝试。刘世发结合介绍提纲,在讲解中融入巧思,让参观者从剖面上的一条条地层线开始参观——最底部的底层深且宽,代表当时运河河道较深且宽阔;越往上地层越平窄,地层中还出现了人们生活的痕迹,说明河床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陈列着一艘康熙下江南同款沙飞船,游客们可以登船感受从扬州到北京一路上的运河美景、风土人情。刘世发通过学习文献了解到:到了清后期,沙飞船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广泛应用于民间嫁娶和戏曲活动中。他将新增的知识点娓娓道来,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水工的智慧以及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负一层4500平米的“展厅”,没有一件文物,却成为全馆最有人气的地方——这里2023年举办社教活动3389场,平均每年吸引参观者超10万人次。
没有一件文物,孩子们如何感受历史文化?苏州市民刘思镭和儿子在参观中发现了不少惊喜:“我的姑苏城”单元中,可以“穿越”到古代,体验在姑苏城的一日生活。——早上,背着书包上学堂,一路感受崇文重教之风;中午,小船摇到外婆家,卧室里收音机流淌出苏州话童谣;晚上,弄堂里躲猫猫,在1米多高的巷子深处,孩子们真正以儿童视角进入苏州园林、名人故居,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每年寒暑假,南京博物院都会举办研学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活动行程是怎么安排的?第一天先在南京博物院参观常设展《江苏古代文明》,通过抽盲盒、解谜团等方式,重点了解新石器时代文物。小学生张乐童对“神人兽面纹琮”产生了浓厚兴趣。让她惊喜的是,第二天,研学就来到这件文物的“老家”——位于常州的寺墩遗址。张乐童和小伙伴们在现场观摩了老师傅修复文物的过程,不断发出赞叹。
带队教师向孩子们介绍,这些出土文物都属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就是玉器,随后,在一间研学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仿照“神人兽面纹琮”上的图案,体验古代匠人雕刻玉石的过程,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美和匠心。
一幅《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多少种颜料?在科普课“国画里的矿物”中,成都自然博物馆科普团队成员陈蓉站在台上,以此为问题,将国画使用的朱砂、孔雀石等矿物颜料娓娓道来。“矿物颜料由天然矿石研磨、提炼而成,具有丰富的色彩、独特的质感和遮瑕性……”台下,20多名孩子和家长饶有兴趣地边听边记。桌子一侧,还摆放着一些空白纸扇和矿物颜料。知识讲完,陈蓉便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利用矿物颜料在纸扇上作画,体验矿物颜料的魅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5日)
材料二
“大河上下,和合共生”,系列动画短片讲述黄河沿线文化故事;“步锦绣丝路,绘千载版图”,创意互动H5沉浸式展现丝路传奇;“重回长安,对话千年”,在“云端”看陕西多家博物馆接力直播……5月18日是第四十八个国际博物馆日,一系列预热活动,呼应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徜徉博物馆,人们常有“游目千载,对话古今”之感。为什么文物展陈能让人产生“历史感” ?正因为无论历史文物、艺术作品,还是自然标本、科技展品,都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世界多彩、切实体会到时间变迁,从而丰富我们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理解。国家领导人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求“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唤醒展柜里的历史、读懂文物里的故事,能让我们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从而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
博物馆要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关键在于使蕴藏在藏品内部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易于观察和理解。更好地激活切身感受和思考,才能让更多观众成为“主动的受众”。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展柜中的远古陶器时,会自然而然地好奇它是怎么烧制的、古人用它来做什么。博物馆应该通过精心的展陈、生动的叙事,构建更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得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有自己的“上下文”,让精彩的故事有载体、深厚的文化可触及。
与观众的深度连接,需要博物馆从整体上探索以互动、参与、分享为重点的交流方式。西安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唐代三彩胡人腾空马。飞奔的骏马上,少年拉缰控绳、双目圆睁,一袭蓝衣夺人眼目。2023年,西安博物馆以此为原型策划了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观众跟随真人扮演的蓝衣少年,步入千年之前的唐长安城。骑着骆驼奏乐的胡人乐师、美丽的唐代少女、街边的杂耍叠罗汉……175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与半实景化场景相互交融,在这样的沉浸式场景中,再现了7世纪国际化大都市多彩的生活画卷。
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观众在展厅近距离观看考古工作者现场清理马车遗迹;在浙江长兴县博物馆,研学的孩子们将碎片“修复”成精美的陶器……正是在“教育”这一目标的观照下,越来越多博物馆创造了更加启人智识的体验,让观众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真正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突出特色、细分类型、完善收藏、提升展陈,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博物馆拥有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7日)
14、下面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河剖面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创新尝试,参观者可以结合讲解了解到运河河床是怎样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B.登上康熙下江南同款沙飞船,游客们可以体验到清后期的运河美景和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如民间嫁娶和戏曲活动。
C.苏州博物馆西馆负一层的“展厅”里,虽然没有一件文物,游客却可以“穿越”到古代,体验在姑苏城的一日生活。
D.“国画里的矿物”科普课设置了“一幅《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多少种颜料”的问题,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
15、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物展陈让人产生“历史感”,是因为通过作品或展品,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世界多彩、切实体会到时间变迁。
B要想蕴藏在藏品内部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易于观察和理解,博物馆就要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
C.“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是以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为原型的展览,主打沉浸式场景体验。
D.材料二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让文章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16、下面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讲述的各地博物馆的多种展陈策划活动,体现了不同地域或专题的特点。
B.要让“文物会说话”,就需要博物馆精巧用心,比如生动的叙事,精心的展陈。
C.类似于南京博物院开展的研学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学生了解文物的“展厅”、动手的“作坊”。
D.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更多的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
17、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一所博物院就是一个大学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坡鹿——琼岛精灵
张文斌、宋延龄
①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海南岛,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是一个风景如画、
气候宜人的热带岛屿。这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遐迩的大田国家级坡鹿保护
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生存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海南坡鹿野生种群。
②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型相对较小,而且成年个体的背部没
有白色斑点。雌鹿的体重为 60 公斤左右,雄鹿体重 130 公斤左右。海南坡鹿的毛色呈红棕或黄棕色,雄性个体的毛色比雌性暗,在繁殖季节中毛色变得更深,
为棕色或棕褐色。当年出生的鹿仔的毛色呈红棕色,背部有明显的与梅花鹿相似
的白斑。雄鹿仔在 6 个月时头上冒出角,随后骨化突出成为不分叉的直角,在 2
岁以后才长出具有眉枝和主干的完整形态的角。与梅花鹿相比,雄性坡鹿的角型
非常简单,只有眉枝和不分叉的主干,在主干的末端有 2—3 个突起的结节。雌
性坡鹿不长角。
③海南坡鹿是比较典型的晨昏活动的物种,每天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就开始
进食,边走边吃,地上的草、灌木的嫩枝条、树叶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多年研
究发现,海南坡鹿采食的植物有 215 种,其中经常并大量采食的有 70—80 种。
④海南坡鹿视觉与嗅觉出奇的灵敏,通常对一公里以外的动静都会有反应。
每当受到惊吓时,立刻腾空而起,跨四五米宽的山沟,飞离地面有两人多高,毫
不费力,弹跳力极强。如果留心,就会发现,海南坡鹿种群的警惕性很高,分工
也很明确,每当清晨或傍晚觅食进餐时,必有一只公鹿负责放哨,东张西望,一
丝不苟,其他伙伴则优哉游哉地边吃喝边玩耍。一旦发现情况,立着两耳观察的
哨鹿,一声惊啸,所有鹿便火速撒开四蹄,像出弦的箭一般 ,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
⑤在近 20 多种鹿类动物中,凤毛麟角般的海南坡鹿最为珍贵,营养价值和
药用价值都非常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高档滋补品,对强身健体、防寒保暖、
壮阳补肾乃至延年益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比常见的梅花鹿高
出十几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只坡鹿的售价就已突破万元。
⑥历史上,除了中部山地外,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 。海拔低于200 米的丘陵、草地是它们的栖息地。根据海南地方志——琼州志的记载,海南坡鹿在明清两个朝代还常见于澄迈、琼山、琼海、定安、崖州(现三亚市)、陵水、万州(现万宁市)、临高等地。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还能见到海南坡鹿与牛群在草地上一起吃草的景象。
⑦但是,到了 1963 年,研究人员在考察海南岛的鸟兽区系时,海南坡鹿只
有 100 只左右。1976 年再次考察确认海南坡鹿仅剩 26 只。自 1990 年起先后有83 只海南坡鹿被迁移出去,在它们原来的分布区邦溪、三亚、琼海、文昌等 7个地点建立起新的半圈养种群。到了 2000 年底,海南坡鹿已经超过 1 000 只,
海南坡鹿种群数量正逐步恢复。这说明,随着海南各界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
认识不断增强,海南坡鹿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存环境日益得到改善。
⑧海南坡鹿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动物学的角
度看,对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文化、医学等事业,都有重大意义。但海南
坡鹿生存所需的条件十分苛刻,如遇到干旱造成水涸、草死、树枯等环境严重恶
化的情况,即使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坡鹿也会受到威胁。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
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坡鹿迁地野放保护工程”,扩展坡
鹿分布区,改善坡鹿的生存条件,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
⑨“保护海南坡鹿,倡导绿色生活,构建美丽家园”是我们的期许。只有齐
心协力,我们才能将生物多样性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筑得越来越牢,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选自《野生动物杂志》,有删改)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第④段主要说明了海南坡鹿的什么特征?
20.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所有鹿便火速撒开四蹄,像出弦的箭一般,朝着预定的方向疾奔而去。
(2)历史上,除了中部山地外,海南坡鹿在海南岛内几乎都有分布。
21.据了解,有些人担心海南坡鹿这一琼岛精灵会灭绝,请从第⑦或第⑧段中寻
找依据,写几句话,消除他们的顾虑。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22.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
2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4.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25.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答案
1.A 2.C 3.C 4.D 5.D 6.D 7.(1)列数字 (2)作比较 (3)举例子 (4)摹状貌
8.示例我最喜欢的是《绿色蝈蝈》,当看到蝈蝈在吃完甜食后慵懒地躺下休息时,我感到动物世界是如此有趣。我仿佛置身于昆虫的世界中,当我听到蝈蝈的叫声时,再也不烦了,我觉得那是非常动听的音乐。
9.(1)示例一: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示例二:关爱野生动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2)示例:设立保护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提高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构建和谐家园;保护原生态植物,让动物有舒适的栖身之地,呵护我们生存的地
球家园。
10.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11.(1)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对蝉的同情。
(2)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黏土、天冷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
12.从结构上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及漫长而苦难的生存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13.①准确性。语言准确,明晰,平实。②生动性。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③通俗性。语言口语化。④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14. B
15.B
16. D
17.示例:“一所博物院就是一个大学校”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博物院在教育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宝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首先,博物院拥有丰富的藏品,这些藏品涵盖了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参观博物院,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科技发展等,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其次,博物院通过精心的展陈和生动的解说,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和科技成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此外,博物院还经常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公众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相关知识。这些活动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还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
18、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海南坡鹿的形态与梅花鹿相比较,并通过具体数据,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海南坡鹿的形态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9、说明了海南坡鹿视觉和嗅觉出奇的灵敏这一特征。
20、(1)“箭一般”形容速度非常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坡鹿的机警和敏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几乎”表示十分接近,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历史上海南坡鹿的分布之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示例一:随着海南各界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不断增强,海南坡鹿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存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因此不必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示例二:海南省委、省政府正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坡鹿迁地野放保护工程”,扩展坡鹿分布区,改善坡鹿的生存条件,给坡鹿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因此不必担心海南坡鹿会灭绝。
22.(1)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答“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也可);(2)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3)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2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
24.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2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