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题跋(bá) 舳(yòu)舻 酒肆(sì)
B.擅(shàn)长 桅(wéi)杆 枢(qū)纽
C.料峭(qiào) 沉檀(tán) 田畴(chóu)
D.跋涉(shè) 纤(qiān)夫 冗(rǒng)长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蔟拥 城郭 摩肩接踵 长而不冗
B.覆灭 踏青 长途拔涉 细致入微
C.犹如 绢本 内忧外患 无暇一顾
D.宏敞 摄取 络绎不绝 春寒料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平时要做到膳食平衡、饮食多样化、搭配得当,这样才能更好地摄取人体足够的维生素需求量。
B.千年古县真是美不胜收,道路两旁的老式小洋楼,斑驳的院墙,光滑的石板路,在时光的打磨下增添了遒劲沧桑的质感。
C.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D.泰州老行当展馆里的游人摩肩接踵,大家饶有兴味地观赏着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物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B.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C.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江苏南通海安的一位工匠,耗时7年,雕刻了一件直径1.5米,长18米,重20多吨的《清明上河图》。
6.将下面的四句话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达到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大师往往不动声色,没有任何直接的揭露, ; ; 。体悟出其中的奥妙,你就走近了大师,和他心照不宣地交流了,享受到和大师心灵沟通的幸福。 。
①最聪明的读者还要进一步联想其他类似作品的情况,体悟其奥秘②一般的读者觉得有意思,但是没有动脑筋③粗心的读者迷迷糊糊地放过去了④真正细心的读者却感到了这里有名堂
③④①②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B.《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等。
C.《清明上河图》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 )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3)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
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9、观察下面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借鉴《梦回繁华》的写法,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解说文字介绍这幅画。
阅读理解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梦回繁华(节选) 毛宁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qiào(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xiá( )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③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阳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皱饼”“正店72户……其余皆未知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0、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春寒料qiào( ) 长途跋( )涉 无xiá( )一顾 摩肩接踵( )
11、画面中段为什么详细描绘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说说文中第②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细读第②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为什么这样写?
读完本文,说说《清明上河图》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 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节选自《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有改动)
【文本二】
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文本三】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
15、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请简要回答。
16、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的一句话回答)
17、《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 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
第一现状:
第二现状:
18、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
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
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
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
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
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
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
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
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
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
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
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
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 11.915 米,高 0.515 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
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
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
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
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
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
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
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
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
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兼
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
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
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
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
“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
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
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
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9.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 A____、B____、C____三类。
2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
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
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
画。
(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为废旧手机找好“归宿”
寇江泽
①旧手机都去哪儿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废旧手机被淘汰下来。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机社会保有量达到18.56亿部,废旧手机产生量和闲置量也逐年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闲置总量累计将达到60亿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安全有效回收利用废旧手机,值得深入探讨。
②废旧手机其实有“两副面孔”。一方面,废旧手机可以称得上是宝贵的资源,其中的很多元器件金、银等贵金属成分含量丰富,品位远高于同质量的金、银矿石,再利用潜力巨大。被回收的废旧手机,主要有3种去向:上市时间短、功能完好的手机经翻新后,流入二手市场;有一定损坏的,可用零部件被拆解再利用;完全无法使用的,还可以用于提炼原材料。一旦废旧手机拆解大规模产业化成为现实,电子产品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将加快形成,极大助力我国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进程。
③另一方面,若处置不当,废旧手机便会成为巨大的污染源,铅、镉等重金属可能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比如,一块手机电池所含的镉能污染6万升水,相当于3200桶标准桶装水。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废旧手机资源回收利用率仅4%左右,每年新增闲置手机进入正规回收领域的不足30%。大量闲置的废旧手机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去向无从监测,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埋下环境污染风险隐患。
④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各大手机厂商推出以旧换新和回收服务,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规模开展废旧手机回收业务,加快了行业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废旧手机整体资源化利用率依然偏低。
⑤解决废旧手机回收利用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政府部门、手机厂商、个人用户等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政策层面看,应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提高个人信息泄露违法成本、切实保护用户隐私。从执行层面看,必须建设规范有序的回收体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的循环经济、资源回收意识,推动个人用户积极参与回收。
⑥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实施废旧手机等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为废旧手机找好“归宿”,就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助力添彩。
(选自2022.4.26《人民日报》)
2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概括选文②③④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废旧手机资源回收利用率仅4%左右,每年新增闲置手机进入正规回收领域的不足30%。
答案
1、C 2.C 3.C 4.A 5.B 6.B 7.A 8.(1)列数字 (2)打比方 (3)举例子
9.画面由一棵松树、一方巨石、数座山峰和茫茫云雾组成。这幅画主体是一棵松树,树枝向一边伸展,仿佛是腾云驾雾落到了山巅。松树依傍一块巨石,将根扎到山石深处,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势。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把松树烘托得更加坚韧和挺拔。整幅画气韵生动,浑然一体,匠心独运,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发人深思。
10、峭 bá 暇 zhǒnɡ
11、因为“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画面的这部分最能表现北宋商业及手工业的繁荣。
12、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汴京街头的繁华热闹景象。
13、作者是按画面的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这样写,能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14、①这幅画作于北宋时期,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场景。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②张择端为了画这幅画付出了很多心血,而且这幅画十分精美,画上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清明上河图》能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15.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1分),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
16.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
17.第一现状(示例):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 (描绘出漕船放倒桅杆之前情景即可)
第二现状(示例):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描绘出漕船驶过拱桥或之后的情景即可)
18.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1分);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
19、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20、举例子。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21.B
22.以智能手机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废旧手机被淘汰下来的现象,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对象);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说明。
23.主要说明废旧手机再利用潜力巨大,处置不当的危害,回收现状及回收利用的办法。
2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出两种即可),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若处置不当,废旧手机会成为巨大的污染源,甚至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25.“仅”是“只有”的意思,起强调作用,强调我国废旧手机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不足”是“不到”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每年新增闲置手机进入正规回收领域的还不到30%;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