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带领学生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读书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读懂人物,理清课文,最终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时:2课
【课前预习案】第一课时
一、基础积累
字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妥帖
踌躇 蹒跚 照看行李
颓唐 琐屑 举箸
字形
狼jí( ) pán shān( ) sù sù ( )
释词: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他的作品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附刻画人物的方法(末尾)
三、我的疑难
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你一时没能理解的语句或文段,并提出来与大家一道讨论。
【合作探究案】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藏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深沉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情深。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2.扫除字词障碍。
3.提出疑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屏幕显示】
(一)学习活动一:走进文本,读通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的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2.跳读课文,圈点出描写背影和细节的词句,标出描写背影的段落,圈点出文章对于人物描写中的细节。
3.选读课文,圈点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师生交流,走进文本。
具体交流内容根据学生们圈画出来的文本中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疑点部分。
(设计理念:学习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用默读的方法通读课文并做适当的圈点勾画,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用跳读的方法圈点出对背影和细节的描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特写和细节。用选读的方法圈点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活动二:走近文本,研读背影
朗读圈画出来的四次背影,用四个字概括背影及相关事件,讨论通过背影体现什么感情?精选听读第六段、第七段。
【屏幕显示】
预设: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屏幕显示】
预设:四个字概括背影及相关事件: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2.品读人物描写的特写和细节部分。
【屏幕显示】
思考: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提示:找动词、形容词)为什么?
【屏幕显示】
预设: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动作:“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尽管艰难,却执意要为“我”买橘子。这是一种艰难的、倾尽全力的父爱。
【屏幕显示】
精选听读第五、七段,完成以下要求:
第五段:体会依依惜别的情感,圈点勾画表现父亲的词语(动词)
第七段:体会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学习活动二通过朗读、研读、品读、听读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为接下来的散文主题挖掘做准备)
【屏幕显示】
(三)学习活动三:深入文本,探讨主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怎样写的?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形成板书,附在后面)
预设: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屏幕显示】
2.面对质疑,请你为朱自清代言。
通过大家不断走进文本,对细节的品读,我们概括了上面这个主题,但有很多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背影》欺骗了全体中国人,理由是朱自清与他的父亲在现实中其实关系并不好。请大家再一次细读课文,找出依据。
【屏幕显示】
助读材料一:
朱自清与父亲的恩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朱鸿均不顾儿子朱自清反对,偷偷纳了一名姨太太,又因挪用公款被革职。父亲失业,祖母悲愤过度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朱自清也已为人父,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可见,朱自清与其父亲确实存在诸多矛盾。
结合上述材料和文中内容,思考一下问题。
【屏幕显示】
1.(1)作者在文中有隐瞒与父亲有矛盾的事实吗?文章当中是否有体现作者与父亲矛盾的部分?如果有,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屏幕显示】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屏幕显示】
预设:疏离→别扭→缓和→和解
预设:可见,作者并没有回避与父亲的矛盾,但即使矛盾重重,父子之间也依旧有深厚的爱。
【屏幕显示】
2.作者与父亲冷战多年,是什么原因让他在8年后产生了写《背影》的想法?
【屏幕显示】
预设:写《背影》是因为父亲的来信。1927年,父亲来信说“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作者看了这封信,发出感慨:“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对应的开头也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时的朱自清,对父亲是充满思念与愧疚的。
因此,有人曾说过,《背影》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篇告白文,一封和解书,一封道歉信。
那么,朱自清最终与父亲和解了吗?
【屏幕显示】
助读资料二: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拣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与父亲彼此示弱,互相理解关怀,最终实现和解。
(设计意图:借别人之口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同时,通过“为朱自清代言”,反驳别人的话来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父亲感情的复杂变化过程,探究父子二人最终和解的原因)
【屏幕显示】
结束语:(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父子俩的深沉,因为代沟产生隔膜。有句经典的话“父母爱子女如长江水,子女爱父母如米杆长”。意思是说父母给我们的爱是绵延不断的,而我们回报父母往往是细微有限的。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老去,有一天父母会永远离开我们,让我们消除一切隔膜,好好地爱父母,孝敬父母吧!
四:我爱我的作业
【屏幕显示】
必做题:
1.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回家后细致地去观察记下父母的背影。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选做题: 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场景,为你的父母拍摄一个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