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5 17: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10课《记承天寺夜游》
难点名称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阅读经典文言文当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从品鉴文言字句开始发现其中的微言大义,感受作者被贬时坚守的豁达乐观的高贵灵魂,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缺少的不是接受经典的能力,而是缺少阅读分析经典的方法。学生的阅读毕竟达不到精细化的程度,需教师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和作者的情意心心相印,受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熏陶。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添加感叹词和拟声词,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2.借助资料通过合作交流与问题探究,领略作者的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认识苏轼的“闲” 刚才我们从文本里找出作者“闲”的痕迹:1、闲而早睡;2、闲而寻友;3、闲而乐月。 提问三个学生,巩固听课效果。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体悟苏轼的“闲” 1、通过添加感叹词或拟声词的方式,感受苏轼“闲人”情怀。 (集体读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引导:“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怎么证明他不甘心? 环节一: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示幻灯片)通过添加感叹词的方式,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示资料: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学生概括信息:经历;曾经很得意等等 教师小结: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却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贬到黄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折射着一种怎样的心理? (自嘲、无奈、落寞、悲凉…) 教师引导: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怎么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添加合适感叹词于合适位置。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嘲和无奈。 学生小组交流: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中、后都有加感叹词的现象,对比哪个更好? 最后学生集体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学生集体读) 教师过渡:然而转念一想,要说这“闲人”暗指他因为被贬官了,当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可是苏轼此时的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 环节二: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出示幻灯片)通过添加拟声词的方式,领略作者的人生态度 2、理解“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教师引导:别忘了他没有权利的同时也没有薪俸!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 (出示幻灯片)“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50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学生概括信息:苏轼不只是官,更是民。 教师评价并小结: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 既然他生活这么忙,那这里的“闲”应该指什么呢? 心闲。 教师追问:原来他有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所以“闲人”还可以怎么理解呢?(有闲情雅致的人。) 是的,冬天的夜里还跑出来赏月。可以说苏轼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懂得欣赏生活中处处的美景。但这样的人多不多? (不多。少闲人。)(出示幻灯片) 教师引导:这样的闲人太少了!恰恰是这样一个拥有闲情雅致的闲人,一生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每到一处,都有好诗佳句。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引导学生体会: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 教师小结: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又包含着作者多少高洁;多少傲骨。多少自得;多少乐观。多少宁静;多少豁达的感情呢。 怎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添加合适拟声词来体会。 学生自由读,读出豁达、自得与乐观。找学生读。 (学生集体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教师小结:苏轼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之所以能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从写景的佳句中知道:主要原因在于他有着明月一样空明澄澈超然达观的心,有着像竹柏一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才能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生活中领略到风清月白的美景。 由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请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作者此时的感情。 例如: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_ 示例: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 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 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
小结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他绝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所以这个闲字的背后有他贬谪的落寞之情,有赏月的欣喜之情,有自我排遣的达观的情怀。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