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孟子
印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独尊儒术
至汉武帝时,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儒家学派
开创者
发扬者
“至圣先师”孔子
“亚圣”孟子
“后圣”荀子
作者介绍
孟子 ,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政”和“民贵君轻”。他强调“仁政”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重视民众的利益。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壹
贰
理解文章内涵,感受孟子雄辩的风采;
贰
培养忧患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朗读课文(第一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米粟( sù ) 亲戚畔之( pàn )
字词读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文意疏通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文意疏通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文意疏通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意疏通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文: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很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文本分析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采取“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本分析
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为何要说“战争”?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借“战争”来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道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1.下列句子中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随堂小练
B
护城河
2.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随堂小练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朗读课文(第二章)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guàn )
妾妇之道( qiè ) 不能淫( yín )
贫贱( jiàn )
字词读音
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文意疏通
岂:难道
诚:真正、确实
安居:安静
熄:平息、停息,太平无事。
是:这
焉:怎么,哪里
得:能够
子:你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文意疏通
丈夫:指男子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之:去,到
女家:指夫家。女同“汝”,你。
戒:谨慎
夫子:指丈夫
译文: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意疏通
以:把
顺:顺从,服从
居1:居住 居2:住宅
得志:实现志向,实现抱负 由:遵循
淫:使……惑乱,迷惑 移:使……改变,动摇
威武:军威,武力 屈:使……屈服
谓:叫做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译文:把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文本分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的反驳: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2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丈夫之冠也
(3)以顺为正者
(4)此之谓大丈夫
随堂小练
怎么,哪里
行冠礼
顺从,服从
叫做
2.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随堂小练
(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实现志向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3.文意理解。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随堂小练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枉顾仁义道德的原则(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诸侯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3)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随堂小练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朗读课文(第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畎亩( quǎn ) 傅说( yuè )
曾益( zēnɡ ) 胶鬲( ɡé )
法家拂士( bì ) 空( kòng )乏其身
字词读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意疏通
发:兴起,指被任用。
于:从、在。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舜发于畎 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 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释义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思考: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文本分析
这六位古代贤人在身居显要地位之前,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逆境乃至苦难。
他们依靠自身非凡的品性与才能,度过苦难,有所成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意疏通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使命。
于:在。
是:代词,这,这些。
苦: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益:增加。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本分析
“故” 紧承上句,解释一开篇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变成圣君贤相的事例。
因为上天将要把重要的责任使命降临在他的身上!只有让他吃尽苦头,在苦难中历练品性,增长能力,才可能承担起治国兴邦的重任。
论证思路:由个别 → 一般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意疏通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困于心:内心困惑。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文本分析
从正反两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层面: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炼价值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国家层面:安逸环境对国家的危害
正面
反面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本分析
归纳全文,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本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人才的早就要经历磨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应当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
1.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所以动心忍性
(4)曾益其所不能
(5)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随堂小练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用来
同“增”,增加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所以动心忍性 忍能对面为盗贼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重而道远
C.人恒过 国恒亡
D.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随堂小练
A
使……坚忍 / 忍心
使命,责任
常常,总是
选拔,任用
3.句子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随堂小练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在这个人的身上。
使他心意劳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街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起。
这样之后才能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文章从哪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请进行分析。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随堂小练
先从个人的角度,正面论证了人在困境中才能奋发;接着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了国家没有忧患就会灭亡。一正一反,为下文提出中心论点打下了基础。
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阻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随堂小练
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比如学习上难免会有困惑、出错的时候。只有承受这些挫折,并在困难中磨砺自我,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学有所成。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