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題。为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国应合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要保持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知识点1人口的增长
1.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知识点2人口增长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3.近百年来中国的人口在急剧增长,下列不属于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
A.地震 B.垃圾成山 C.城市变为“水泥森林” D.水质污染
4.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湖州,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
5.读世界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的是 .
(2)20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 .
(3)当前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这种矛盾在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
(4)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应该坚持走 道路.
6.我国正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1.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都汇集到一起也只能形成一滴直径约1384千米的水珠,如图所示。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责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填湖造房 B.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水 D.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2.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
B.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C. 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D. 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
3.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措施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C.合理开发新型能源 D.鼓励使用一次塑料袋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吸入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荆州市是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之一。以下措施中会使空气中PM2.5污染增大的是 ( )
A. 禁止焚烧秸秆 B. 提倡使用太阳能设备
C. 发展核电代替部分煤发电 D. 提倡城市居民开车出行
5.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B.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垃圾找空旷地方集中焚烧处理
6.图1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图2为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有关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淡水资源缺乏问题
B.亚洲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D.陆地水占总水量的比例较小,水体种类较多,并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7.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只是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只是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8.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下列几种说法: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③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④沙尘暴是因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引起的。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 ,箭头④表示 .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10.以下是部分媒体资料:
义乌“三改一拆”让城乡变美.
许多违章建筑都建了宽大、结实的墙基,单凭人工,拆违强度很大(如图l)
履带式挖掘机是拆违的重要工具(如图2),其自重达12吨,部分违章建筑建造位置特珠,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只能人工拆除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宽大、结实的墙基”,使建筑牢固,人工拆违,一人之力很难推倒高墙,众人合力,就容易成功,如图1所示.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__有关.
(2)如果履带式挖掘机每条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75平方米,请列式计算此挖掘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上述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要经过某桥梁,驾驶员发现桥头立有如图3所示的警示标志.
请判断该挖掘机能否通过此桥梁,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4)“拆违后,都种植了树木,恢复了绿化’,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也有很多有益之处,请你列举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題。为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国应合理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要保持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知识点1人口的增长
1.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答案】C
【解析】人口增多将面临“水资源紧张”或“缺水”的状况,因此对此漫画的理解最恰当的是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C 符合题意。故选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A
【解析】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年龄结构;故选A。
知识点2人口增长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3.近百年来中国的人口在急剧增长,下列不属于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
A.地震 B.垃圾成山 C.城市变为“水泥森林” D.水质污染
【答案】A
【解析】近百年来中国的人口在急剧增长,在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垃圾堆积成山,无法很好快速的处理掉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垃圾;城市变为“水泥森林”,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人民的住房需求也日益凸显,在城市中高楼耸立,变成了一座“水泥森林”; 水质污染,当前社会的水污染情况也日益严重,各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随意排放。故选项BCD都是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故答案选A。
4.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湖州,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D.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
【答案】C
【解析】A. 加大空气质量检测,可以改善环境状况, 此选项正确;
B.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既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此选项正确;
C.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此选项错误;
D. 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可以防止水的污染,保护水资源,此选项正确。
故选C。
5.读世界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的是 .
(2)20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 .
(3)当前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这种矛盾在 (发达或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
(4)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应该坚持走 道路.
【解答】解:(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能够正确代表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的是③;20世纪工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工业污染加剧,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环境污染得到了一些控制. (2)20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消费增加,环境污染加重. (3)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较快,环境污染较重. (4)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故答案为:(1)③;(2)人口的增长使资源消费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3)发展中(4)可持续发展.
6.我国正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答案】②③④
【解析】“绿色、低碳”的实质要求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加剧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不有利于保护环境;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提高空气的净化能力,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保护环境;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可以节约资源,同时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填②③④。
1.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都汇集到一起也只能形成一滴直径约1384千米的水珠,如图所示。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的责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填湖造房 B.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水 D.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答案】B
【解析】A、填湖造房会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故A错误;
B、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防止水污染,故B正确;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水会造成水资源污染,故C错误;
D、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资源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2.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
B.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C. 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D. 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
【答案】C
【解析】A.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造成的,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A不符合题意。
B.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但同样会产生环境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C符合题意。
D.为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措施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C.合理开发新型能源 D.鼓励使用一次塑料袋
【答案】C
【解析】推广使用矿物燃料,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故B不符合题意;合理开发清洁能源既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符合题意;使用一次塑料袋,会增加“白色污染”,造成污染,不利于环保,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吸入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荆州市是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之一。以下措施中会使空气中PM2.5污染增大的是 ( )
A. 禁止焚烧秸秆 B. 提倡使用太阳能设备
C. 发展核电代替部分煤发电 D. 提倡城市居民开车出行
【答案】D
【解析】A.禁止户外焚烧垃圾,会减少空气污染,使空气中污染减小。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利用起来无污染,提倡使用太阳能设备,能使空气中污染减小。B不符合题意;
C.核电站在运行时不会产生对环境污染的气体物质,是比较清洁的能源,核电代替煤发电,使空气中污染减小。C不符合题意;
D.不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尾气造成污染,使空气中污染增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B.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垃圾找空旷地方集中焚烧处理
【答案】D
【解析】A.洁净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环保,故A不符合题意;
B.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吸收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环保,故B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环保,故C不符合题意;
D.集中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环境有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图1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图2为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有关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淡水资源缺乏问题
B.亚洲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C.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D.陆地水占总水量的比例较小,水体种类较多,并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答案】A
【解析】亚洲淡水资源总量最多,但人口数量也最多,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最少,淡水资源缺乏,A选项错误。亚洲淡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占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比例较小,水体种类较多,如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并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故选A。
7.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只是好处,没有坏处
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只是坏处,没有好处
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
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虽然科技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科技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知识的丰富及人类对于科技更好的管理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会占据主导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发挥更大的作用。故选C。
8.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下列几种说法: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③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④沙尘暴是因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引起的。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故选项说法正确;
④沙尘暴主要是因为陆地的植被被破坏,再遭遇强风、不稳定的气流因素而引起,与汽车排放的尾气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9.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 ,箭头④表示 .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解答】解:(1)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图示显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5)考查环境问题的定义.
故答案为:
(1)人类社会;环境.
(2 )物质和能量;消费;废弃物.
(3)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4)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环境自净.
10.以下是部分媒体资料:
义乌“三改一拆”让城乡变美.
许多违章建筑都建了宽大、结实的墙基,单凭人工,拆违强度很大(如图l)
履带式挖掘机是拆违的重要工具(如图2),其自重达12吨,部分违章建筑建造位置特珠,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只能人工拆除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宽大、结实的墙基”,使建筑牢固,人工拆违,一人之力很难推倒高墙,众人合力,就容易成功,如图1所示.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__有关.
(2)如果履带式挖掘机每条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75平方米,请列式计算此挖掘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上述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要经过某桥梁,驾驶员发现桥头立有如图3所示的警示标志.
请判断该挖掘机能否通过此桥梁,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4)“拆违后,都种植了树木,恢复了绿化’,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也有很多有益之处,请你列举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小 0.8×10 Pa 不能,因为挖掘机的质量超过桥梁可承受的质量
【解析】
(1)[1]一人之力很难推倒高墙,众人合力,就容易成功,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2]∵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挖掘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0.8×105Pa,
(3)[3]图3是限重牌,表示桥梁可以承受最大为10t的车辆通过,
∵10t<12t,
∴该挖掘机不能通过此桥梁;
(4)[4]拆违后,都种植了树木,恢复了绿化,这样做不仅美化了环境,可以减弱噪声的影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