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低碳生活(练习)(含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 低碳生活(练习)(含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06 14:02: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4.3 低碳生活 同步练习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知识点1碳排放
1.“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风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B
【解析】A、植树造林能够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增加空气在二氧化碳的浓度,选项错误;C、风能发电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故选B。
2.“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其中“低能耗”主要指减少消耗(  )
A.二氧化碳 B.水 C.石油 D.氧气
【解答】解: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深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化石燃烧仍然是能源的主要来源,故低能耗指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即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故选C。
知识点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3.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答案】B
【解析】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缓解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加重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缓解温室效应,B符合题意。C.对草原实施轮牧并控制放牧数量,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能缓解温室效应,C不符合题意。D.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大力开展植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能缓解温室效应,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上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本世纪初的370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解答】解: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上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本世纪初的370ppm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故选:B。
5.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硫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氮
④甲烷、⑤氟氯烃,其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C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CO2),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故选C。
知识点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6.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论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污水随意排放 D.雾霾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无关
【答案】A
【解析】A、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资源和能源,符合“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做法,故A正确;B、一次性碗筷,浪费了资源,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故B错误;C、污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故C错误;D、雾霾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有关,故D错误.故选A.
7.坚持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 B.回收利用废旧衣物
C.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答案】A
【解析】A、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此选项符合题意; B、回收利用废旧衣物,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符合“低碳”理念,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知识点4有关温室效应的综合分析
8.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得出你的观点: 。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 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保持稳定。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
【解答】解:(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分析上图,可以看出: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动植物死后形成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大气中,从整个地球来看,碳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植物类食物。
故答案为:(1)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生物;细菌、真菌;(3)植物类食物。
9.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甲),树立了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左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右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观察到 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图丙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示意图,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填序号) 。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kg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可以吸收 kg二氧化碳。
【答案】 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 C 5.28
【解析】(1)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当能观察到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填: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
(2)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符合“碳中和”理念;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符合“碳中和”理念;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不符合“碳中和”理念;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符合“碳中和”理念。
故选:C。
(3)解:设3.6kg葡萄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解得=5.28kg。
故填:5.28。
1.如图所示,“碳足迹”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节约使用纸张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答案】C
【解析】ABD.节约使用纸张、分类回收处理垃圾,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这些都会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减小“碳足迹”,故A、B、D不合题意。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增大“碳足迹”,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体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C.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答案】C
【解析】A.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有效降低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故A正确;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故B正确;C.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故C错误;D.少用汽车、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正确.
3.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答案】B
【解析】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B错误。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
故选B。
4.杭州市阳光单车协会组织开展了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为主题的自行车骑行活动,低碳生活在杭州是一种时尚。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
C.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③过程的依赖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生产者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费者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B错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③过程的依赖,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5.温室效应导致极地冰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人们多采取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鼓励低碳绿色出行等措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序号代表不同的碳传递过程,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1)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2)碳传递①中碳吸收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③⑤中碳释放量。
(3)绿色低碳出行降低了 中碳排放量(填数字)。
【答案】 消费者 大于 ⑥
【解析】(1)①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所以A是生产者。B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①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⑤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增加,积累有机物的量大于消耗有机物的量,生产者吸收的二氧化碳是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所以生产者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量。所以碳传递①中碳吸收量大于②③⑤中碳释放量。
(3)⑥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绿色低碳出行降低了⑥中碳排放量,可降低温室效应。
6.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CO2),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H2O10.1CO20.031CH42×10-4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①装置实验室制备CO2气体,该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请写出实验室用该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装置,控制温度计初温相同,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图③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指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汽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CO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CO2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_______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5)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请针对"低碳"生活,提出你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温度高 小 低于 开发新能源(合理均可)
【解析】(1)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2)甲烷具有温室效应,则盛有甲烷的锥形瓶内的温度高于盛有空气的锥形瓶,故填: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温度高;(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水蒸汽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小得多,故填:小;(4)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则左侧的锥形瓶内的温度高,则压强大,故会压着食用油向右侧移动,会出现a侧液面低于b侧的现象,故填:低于;(5)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填:开发新能源.
7.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
【答案】CO2+H2O=H2CO3 6CO2+6H2OC6H12O6+6O2 反应条件不同
【解析】(1)水和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2)在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会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 H12O6+6O2
(3)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成物不相同。
8.读漫画“啊,地球出汗了”,完成成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
(2)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给人类的生存帯来了哪些危害? 。
(3)人类应该如何缓解“地球出汗”的程度 。
【答案】(1)地球日益变暖;(2)旱涝灾害频繁;(3)治理工业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
【解析】
(1)这幅“地球出汗了”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地球日益变暖。(2)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低地被淹,产生旱涝灾害、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应该治理工业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等,来缓解“地球出汗”的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4.3 低碳生活 同步练习
1、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知识点1碳排放
1.“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风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其中“低能耗”主要指减少消耗(  )
A.二氧化碳 B.水 C.石油 D.氧气
知识点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3.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4.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上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本世纪初的370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5.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硫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氮
④甲烷、⑤氟氯烃,其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知识点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6.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论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污水随意排放 D.雾霾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无关
7.坚持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 B.回收利用废旧衣物
C.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D.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知识点4有关温室效应的综合分析
8.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得出你的观点: 。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 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以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的总量保持稳定。
(3)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
9.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甲),树立了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左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右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观察到 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图丙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示意图,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填序号) 。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kg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可以吸收 kg二氧化碳。
1.如图所示,“碳足迹”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节约使用纸张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2.“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体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B.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C.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3.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4.杭州市阳光单车协会组织开展了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为主题的自行车骑行活动,低碳生活在杭州是一种时尚。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
C.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③过程的依赖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5.温室效应导致极地冰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人们多采取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鼓励低碳绿色出行等措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序号代表不同的碳传递过程,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1)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2)碳传递①中碳吸收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③⑤中碳释放量。
(3)绿色低碳出行降低了 中碳排放量(填数字)。
6.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CO2),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H2O10.1CO20.031CH42×10-4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①装置实验室制备CO2气体,该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请写出实验室用该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②装置,控制温度计初温相同,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图③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指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汽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CO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CO2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___________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5)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请针对"低碳"生活,提出你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
8.读漫画“啊,地球出汗了”,完成成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
(2)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给人类的生存帯来了哪些危害? 。
(3)人类应该如何缓解“地球出汗”的程度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