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 (xiǔ)
D.凌空(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惮精竭虑(d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艰决 建树 要塞 山呼海啸
B.督战 渗透 沸滕 蓬勃向上
C.捍卫 凝固 写意 耀武杨威
D.横亘 协定 潇洒 一往无前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它使沿线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舟共济。
B.5 月 9 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庆典活动,展示了中俄两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坚不可摧。
C.远远听到黄河口瀑布的震响,如山呼海啸,震撼天地。
D.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向披靡,百姓恨之入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别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对方,切忌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B.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比量子计算机还要慢一百万亿倍。
C.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之一。
D.体育外交尤其是“冬奥外交”,已成为中俄两国元首交往近年来的一个亮点。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园子虽荒凉,却富有野趣”。小石笑着对我说道,“可以算做我们俩的地上乐园啦”!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D.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短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鲜为人知的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 ,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正因为有了 的交织,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①期待和失望 ②苦痛和艰辛 ③跋涉和坎坷
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③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暗含在主体中)。
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侧重报道了跳
水运动员吕伟跳水夺冠的精彩瞬间。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
报道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
新闻特写与通讯两者都是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默写填空
《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 。
《龟虽寿》中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是: , 。 , 。
赠从弟》刘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 , 。
《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 。
9.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天一早,街上停止一切交通,城门口的所有道路都遍布宪兵和军队的岗哨。沿路农民都被赶出了家。有些不雅观的破屋就干脆拆除,不致使人觉得难看。原来是蒋介石总司令突然光临西安府。那时我们的卡车要再沿原路回渭河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条道路经过重兵把守的机场。
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 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 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指后来东北军发动西安事变-笔者注)。
(1).这两段文字节选自《 》 , 本书的作者是 国的 。
(2).上面的文字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 月 7 日电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终于落幕,上海复旦附中 16 岁高中女生武亦姝连闯三关,不负众望,夺得冠军。武亦姝凭借在节目中的吸睛表现,获得“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赞誉。随着该节目的播出。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品诗读词的热潮。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 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 而王立群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 最近,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
(1)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5 个字以内)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
(3)《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我爱读诗”活动,除了常见的朗读比赛,请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三种具体的有创意的竞赛形式。
(3):(示例)飞花令(同类诗词比拼);根据信息(看图、表演、文字)猜诗;诗句接龙。(设计的形式要有创意、有可行性、适合比赛。)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12.这首诗歌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安世传(节选)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①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
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谏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②有触忤③,祸谴④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释】①除:任命,授职。②脱:倘若,如果。③忤(wǔ):违反,抵触。④谴:贬谪。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上方以孝治天下____
(2)若以老母辞____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选文写刘安世母亲和旁侍者,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7、“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8.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19、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0、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话说沉闷
刘心武
尽管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沉闷之感。沉闷感,或简称闷感,是一种没有杀伤性但也绝无趣味与快乐的情绪状态。“乏味”“无趣”“闷”,与“恶劣”“恶心”“臭”还是两回事。沉闷的状态一般来说绝非恶性状态,闷感亦非愤慨、忧伤之类的情绪。沉闷,其含意应是“闷”这种状态达于相当程度并滞留时间过长。
闷,往往由一种对是非善恶虽有所区分,但界限模糊且无所举措的中庸将就的态度生 成;常常体现为一种不能引出新鲜活泼的新事物、新局面的过分“中规中矩”、“四平八穗” 的状态。沉闷有时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能将人的锐气与急迫感吮吸进去,在“平安无事” 中消弭了进取与革新。一部沉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仅主题正当,而且结构严谨,文字流 畅,但它毫无创意到甚至连“漏洞”都没有的地步,那令人厌倦的程度,说实在大大超过 一部内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闲读物。一个“闷人”,则可能从相貌、衣着到举止、言谈, 都无可指责,但思想无新意、行为无光彩,与之相处,不能得益有助,倒也无害无累,友 之不愿,厌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对一个“对头”,倒能调动起自己的勃勃生机。
有人说,应“打破沉闷”,但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你可以打敌人、破阴谋,你怎能打闷人、破乏味?有人说,应“冲出沉闷”,但当沉闷浓酽地包围着你时,你想冲出又谈何容易?但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却是可以断言的,因为沉闷只是我们生存的宇宙、世界、社会、人类、他人和我们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节奏较为缓悛的过渡性阶段罢了。运动是永恒的,因而前进乃至突进,都是一种必然,怎会持久地沉闷?
一个总写沉闷作品的作家,要么他到头来终于超越沉闷,要么他那样的作品将被社会 拒绝;一个拍乏味电影的导演也是如此;一个闷人也许会终身不改其闷,但他在社会上鍀 位置必将移动,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闷人占据着,关碍着社会总体景观的坐席;当然, 更大的可能是闷人自己最终走出闷境。
总之,沉闷必引出厌倦,厌倦发展到厌烦,那就比批判、排拒乃至于革命都更具推动 力,可促使一事一物一人一群,直到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
沉闷可厌而不可怕。沉闷之后,必是大活跃大欢喜。
(有删改)
2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3.本文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4.为什么作者说“沉闷是打不得也破不了的”,又说“沉闷不可能非常之持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枣飘香
侯发山
①八路军走进老庙村的那天起,部队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把一所破庙收拾一番就住了进去。他们每天到老百姓家里去,帮助老百姓重建被鬼子毁坏的家园,有的爬上房顶修缮房子,有的钻到灶间砌灶台……该吃饭的时候就回到破庙里,吃自己带的干粮。老百姓过意不去,有的拿出珍藏的粮食,有的把自家的皂角让战士们带回去洗衣服、洗头等。八路军纪律严明,没有一个接受老百姓的“小恩小惠”。
②杨静的帮扶对象是王大娘。王大娘的儿子和媳妇都被小鬼子杀害了,留下一个不满八岁的孙子小豆豆。杨静一边安慰王大娘,一边激励她,让她从悲痛中站起,和全国人民一道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在杨静的帮助下,王大娘的心情逐渐晴朗起来。有时候,杨静以小木棍为笔,沙土为纸,或用锅底灰涂在墙上,白粉土制成粉笔,教小豆豆认字。
③王大娘家的院子里有棵弯弯的枣树,枝繁叶茂,有着上百年的树龄。眼下正是秋天,枝头上挂满了枣子,嘟噜连串的,把枝头都压弯了。枣子红澄澄的,亮晶晶的泛着光泽,再有几天光景便该采摘了。这天眼看着天黑了,王大娘走到枣树前,伸手去摘枣。小豆豆跑了过来,嚷嚷道:“奶奶,奶奶,不要摘嘛!”王大娘说:“这枣子是给你杨阿姨吃的。”小豆豆一下子撅着嘴,显得很不乐意。王大娘说:“咋?不舍得让你杨姨吃?”小豆豆看了正在给奶奶缝补褂子的杨静,说:“我,我想把这些枣子卖了,买枪打小鬼子!”王大娘笑了,说:“你杨姨他们就是打鬼子的!”小豆豆看了一眼杨静,又看了一眼奶奶,似乎不相信奶奶的话。杨静说:“小豆豆,奶奶说得没错,我们就是打鬼子的!”小豆豆的脸上这才漾出了笑意。
④杨静要走了,王大娘执意要把枣子给她,她不要。小豆豆呢,胳膊叉开挡住大门,说:“阿姨不拿不让走。”推让半天,杨静只好把枣子装进自己的口袋。回到驻地后,杨静把枣掏出来,借秤一称,一斤二两。于是,她按市价,用当时使用的货币,连夜送给王大娘。当时小豆豆还天真地问:“阿姨,为啥给钱啊?”杨静说:“小豆豆,咱八路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⑤小豆豆又歪着头问道:“阿姨,啥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⑥杨静就耐心解释道:“三大纪律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就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
⑦小豆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⑧“嗨,有这样的部队咋能不打胜仗呢。”王大娘感慨道。
⑨又过了几天,杨静和王大娘坐在枣树下纳鞋底。忽然,枣树上落下几颗枣子,刚好掉到杨静身边的泥地上。
⑩王大娘捡拾起地上的枣子,在衣襟上擦了擦递给杨静:“闺女,吃吧,掉地上的,是老天爷让你吃呢。”
“大娘,这枣不能吃!”杨静摇摇头。
“又没有人知道,只管吃罢。”王大娘劝说道。
“大娘,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杨静答道,边环顾四周,“豆豆呢,我给他带枪来了。”
“我在这儿呢。”说话间,小豆豆从高高的枝杈间猴子一般哧溜滑了下来。杨静这下明白了,祖孙俩为了让她吃到新鲜的枣儿,小豆豆爬上枣树轻轻摇晃树枝,落在地上的全是熟透的枣儿啊。杨静从背包里摸出一把木头手枪,朝小豆豆晃了晃,小豆豆高兴得涨红了脸。
一阵微风吹来,院子里飘荡着枣香,那样的沁人肺腑,润人心田,使人差不多要醉了。
25.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的“小恩小惠”运用反语,准确地刻画出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德。
B.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晴朗”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杨静的安慰、激励,让王大娘走出悲伤的阴霾。
C.第⑨段与第 段画线句子之间互相照应,交代了王大娘祖孙俩的良苦用心。
D.小说标题“红枣飘香”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也巧妙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2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大娘,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杨静答道。
27.小说标题“红枣飘香”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8.读完这篇小说;小南同学决定把它编辑到班刊的阅读版块中,班刊阅读版块的主题有:“爱的篇章”和“往事钩沉”(注:“钩沉”是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你觉得这篇小说放在哪个版块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三、写作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其中的细节充满温情。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了很多这样的激面:护士陈钰浠为重症患者制作了“图解版护理需求表”,患者无需说话,只需点头或指一指就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医生刘凯在护送87岁患者去做CT途中,停下来问老先生要不要看一眼落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们,有时候难过得不知如何安慰患者,就拍拍他们的肩膀,握握手……
这些蕴含着爱的画面,可能深深地打动了你。相信你也给予过或得到过特别的关爱,也见过不少这样温暖的画面。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以“特别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姚明有一次在演讲中说:“十岁左右,我刚接触篮球,罚球很烂。有一次,我的母亲和我的启蒙教练一边站一个,陪着我罚球,越罚我压力越大,但最后还是罚进了。那是因为我突然想到,我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我没有理由放弃,我必须要罚进,而且我必须要去面对。”
姚明的演讲引起了你哪些触动和联想,请你以“勇敢面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体(诗歌除外)不限;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1.D 2.D 3.D 4.C 5.B 6.C 7.A
8.(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9.(1)《红星照耀中国》 美埃德加. 斯诺
(2).对比手法 是作者在书中使用的最多的表现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不仅产生了不少戏剧性的效果(前文中游击队的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点),更表现了红区与白区两个世界的区别的感慨,同时在这种对比中,国民党当局与共产党人之间,高下立判。
10、(1)16 岁女生(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 社会掀起品读诗词热潮
(2)激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触动心灵;满足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
需求;节目挖掘出了文字背后的价值和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11、D
12、独赏美景的孤寂,对远人的思念,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
13、(1)正,正在 (2)推辞
14、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15、即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
16、刘安世母亲劝他应当捐身以报国恩,即使获罪愿意与他一起承受,突出刘安世成为“殿上虎”是遵从母亲的教诲,拥有刚正不阿的品性;皇帝发怒旁侍者害怕得缩头冒汗,衬托出刘安世不畏权势、仗义执言的刚直品性。
17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18、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19、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0、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21、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2、①首先,指出沉闷之感“作为个人情绪来说, 仍会时有”,再运用对比进一步说明沉闷的内涵;②接着,论述沉闷的弊端(或“不 良后果”);③然后,分析面对沉闷应该采取耐心等待其改变的态度;④最 后,指出沉闷可推动、促使全社会的大变化大转型,明确“沉闷可厌而不可怕” 。
23、手法: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用: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 大,也为下文第五段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 ③通过对“闷人”、“对头”的对比分析,说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气与活力,为下文写 闷人最终自己走出闷境埋下伏笔。(
24.打不得也破不了:①沉闷无害无累,呈现非恶性,难以找到合理的理由和方法(途径) 去打破。②沉闷包围使人室息,消磨人的活力与斗争意志,难以冲破。
25.A
26.运用语言描写,语言简短有力,准确刻画出杨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坚定态度,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高尚品质,读来令人敬仰。
27.①院子里飘荡着枣香润人心田,让人陶醉;②承载着小豆豆卖枣买枪打鬼子的愿望;③承载着王大娘祖孙对八路军的感激之情;④承载着对八路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高尚品德的赞美;⑤承载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28.示例一:我觉得要把它放在“爱的篇章”版块。因为小说主要写了八路军战士爱护百姓、百姓爱戴八路军战士的点点滴滴,这是无私而动人的大爱,因而可以放到“爱的篇章”中。
示例二:我觉得要把它放在“往事钩沉”版块。因为小说表现的人和事都是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湮没在时光里的往事,而且它反映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我们须得“钩沉”。
2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