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愚
公
移
山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作者作品
看移山之事
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自由朗读全文:1. 读准字音。 2. 划分节奏。
朗读古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yù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 dān)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shuò)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将近
面对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古:指面积,方圆
今:方向;方形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 平 险,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可乎?”
(他)苦于大山北面(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
阻塞
曲折、绕远
古:苦于
今:惩罚
汉水南岸
赞同
家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直
尽、全
到
集合
商量
铲平、
铲除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疏通文意
杂然 相 许。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纷纷的样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曾经
提出
凭借
削减
小山
放置
哪里
“之于”,它到
把…怎么样
况且
边上
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泥土石头呢?”
(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疏通文意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 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肩负、扛
成年男子
死了父亲的男孩
换牙,指七八岁
古:更替
今:容易
通“返”,往返
名作状,用箕畚
才、刚
敲
挖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七八岁,跳跳蹦蹦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疏通文意
季节
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严重
同“慧”,聪明
老年男子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古:草木
今:毛发
河湾
代指愚公挖山这件事
老迈的年纪
残余的力气
疏通文意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叹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 应。
即使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愁苦,这里指担心
通“无”,没有
来
表转折
回答
这里指思想
穷尽
增高加大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担心挖不平?”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叹息
不如,比不上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 断 焉
语气助词,无义
握,拿
代愚公
停止
神话中的天帝
被……感动
背
放置
通“垄”,高地
隔绝
代此事
疏通文意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状语后置句,“于帝告之”
向
你觉得愚公移山之事难吗?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所移之山又高又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之人又少又弱:只有五人,且愚公年老力衰、遗男年幼无力。
移山工具非常简陋:只有用“箕畚”运土石。
安置土石路途遥远:“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渤海遥远,有、往返时间长,一年才回家一次。
看移山之事
对比:突出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坚定。
析移山之人
贰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 妻子
遗男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杂然相许。
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士石
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对愚公的决心和用和勇气感到畏惧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析移山之人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众人对移山的态度各不相同,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各自的态度。
对比:小孩子的热情帮助,突出智叟的顽固不化。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妻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仔细对比,看看具体有哪些异同?
析移山之人
愚公妻子 河曲智叟
同 异 目的
称呼
句式
语气态度
担心、关心愚公,献疑(支持)
不相信愚公,阻止(反对)
“君”,尊称
“汝”,不是尊称
疑问句,表示询问
反问句,表示强调
担心、关心,疑惑
嘲讽讥笑,挖苦责难,充满否定
都对力量弱小和土石处置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愚公妻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比:突出智叟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愚公都将近90岁,却还坚决主张移山,有人就说他愚笨。就此问题发起辩论,你怎么看?依据是什么?
反方(不笨)
正方(笨)
VS
终极拷问:愚公到底笨不笨???
可移之理充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山不加增,人无穷尽;
移山目的崇高:是为造福更多人和子孙后代;
移山精神可嘉:正视生活困难,迎难而上。
大智若愚
析移山之人
智叟
愚公
愚公想为子孙后代造福,志向远大,迎难而上,意志坚定,表愚实智,而“公”也表示尊敬;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知难而退,自以为是,表智实愚,而“叟”意为“老头”,暗含不屑。
从最后天帝被感动,帮助愚公移走大山的结果来看,作者是欣赏愚公,而不屑智叟的。
这种颠倒,加强了两者的对比效果,增强了对智叟这种目光短浅的人、不识愚公之智的人的讽刺;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析移山之人
对比:突出愚公的“智”和智叟的“愚”。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行为与思想,分析两人的名字有何深意?作者对两人的情感态度如何?
悟移山之意
叁
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认识体裁
本文是一篇寓言。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世间无处不存在艰难险阻,不能总是回避,应该要不畏艰苦,迎难而上。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怀着远大抱负,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战胜困难,甚至改造客观世界。
悟移山之意
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借助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故事为什么要以神话来结尾呢?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更能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这个结局再次肯定愚公不畏困难、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
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所面临的自然带给他的困境,不只是个人的,而是古时整个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在抗衡自然这样的斗争中,人类往往是失败的,这也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人类只能用曲折的方式,幻想出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理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这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所以马克思说:“人类借助神话在幻想中征服自然。”虽然神话是民族集体的想象,寓言是个人创造,但个人是民族的一部分,里面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悟移山之意
有人给愚公提出了更好的建议——搬家,对于愚公到底该移山还是搬家,大家看法不一。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阐述理由。
移山,是正视生活困难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迎难而上、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
移山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也能为家乡、为更多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造福社会。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落后。
移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能享受的成果遥遥无期,自己和子孙都会生活在长期的艰辛之中,得不偿失;而搬家只需耗费较少的人力,就可改变现状,自己和子孙也免于受苦。
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应该移山
应该搬家
悟移山之意
不管你支持移山,还是搬家,抑或修路……不可否认,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万世肯定与学习。
你听,挖山的镐头,震天动地;你看,挑土担石的步履,日久弥坚。
愚公说:在这世上,被打败的,是短浅的近忧;在这世上,不能打败的,是永恒的信念。
愚公说:你若挺立,谁也不能将你压倒:你若前行,谁也不能将你阻拦。即使处处泥泞,即使步步蹒跚。有一种信念,叫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有一种精神,叫百折不挠,同心协力,愚公移山。
岁月己然千年万年,愚公依然是那样伟大崇高。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愚公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茫茫雪域高原,铺设巍巍天路;滔滔瀚海潢洋,架起浩浩长桥。蛟龙潜入深海,玉兔飞升九霄,北斗巡游苍穹,天眼仰首远眺。袁隆平矢志不渝,培育超级水稻;屠呦呦顽强攻坚,提取抗疟青蒿。
光辉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是愚公精神。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智慧。
记住: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