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24《愚公移山》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24《愚公移山》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16: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愚公移山
《列 子》
列子的作品
作者简介
师从名师:列子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学派:他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弟子众多: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选“弟子四十人同行”,据此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文学成就:有《列子》八卷,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后世尊称:《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作者简介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是孔子的弟子。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作者简介
现实中的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隐居郑地40年,不为人知。有人向当时郑国执政者子阳推荐他,说他是当今有名之士,困居郑国,如果当朝对他毫无表示,难免遭到议论。子阳派人给他送去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坚辞不受。其妻责怪他家境如此困顿,不该拒绝馈赠,他说:“子阳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沽名钓誉,才帮助我。既然不是出于本心,就不该接受他的接济。”他终生不进官场,潜心学问,尊崇黄老(黄帝、老子),先后著书20篇,约十万多字。
作者简介
现在流传的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辑成《列子》一书,内容丰富,有许多神话故事和寓言。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 《纪昌学射》等都是2000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列子著作为《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有“刘向说......列子八篇。
刘歆发现了圆周率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初读文章
这两座山特别高,它们挨在一起,把村民们出行的路都挡住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就这样,愚公带着家人日夜不停的挖山,从没有歇息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和家人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大家都非常感谢愚公。
整体感知
【解词】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01
这一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介绍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规模(面积“方七百里”,高度“高万仞”)和地理位置(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通过对山的描述,为后文愚公移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整体感知
【解词】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译文】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02
“年且九十”表明愚公年纪很大了,但他“面山而居”,因为山北道路阻塞,出入要绕远路,所以他产生了移山的想法。
整体感知
【解词】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03
引出故事主人公-愚公
整体感知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整体感知
【解词】
以:凭借。 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文】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才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04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的词语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的词语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整体感知
众人对愚公要移山的决定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整体感知
【解词】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05
整体感知
【解词】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了,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06
整体感知
通假词语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整体感知
特殊句式
甚矣, 汝之不惠 倒装句,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固不可彻: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整体感知
【解词】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因为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译文】拿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07
山神害怕愚公他们不停做下去,他们就没有地方当山神和安家了。
整体感知
【解词】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放置。
朔:朔方,古地名。 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
【译文】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08
课题小结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