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20:3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Bei Ying
朱自清
新课导入
大家每天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一定是有很多温暖的画面。有的同学可能是妈妈帮忙背着书包,一路叮嘱着在学校要多喝水、认真听讲;还有的同学可能是爸爸骑着电动车或者开着车送,车停在校门口的时候,爸爸还会唠叨几句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在这些画面里,有没有哪一个瞬间,哪一个动作或者哪一个神情,让你突然觉得心里暖烘烘的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写的文章,叫《背影》。这篇文章啊,写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一个特别感人的瞬间,这个瞬间就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那这个背影里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咱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探寻一下朱自清先生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深情吧。
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
故事发生在作者北大读书期间,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字词积累






























解词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惨淡: 凄惨暗淡,不景气。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解词
典质:把财产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惨淡: 凄惨暗淡,不景气。
踌躇:犹豫。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不能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琐屑: 细小而琐碎的事。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
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
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
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课文精讲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祖母去世和父亲失业,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祸不单行”。这一背景渲染了一种压抑、哀伤的氛围。
作者到徐州奔丧,看到满院狼藉而落泪,这是对家庭变故的自然情感反应。而父亲的安慰“天无绝人之路”,则体现出父亲在困境中的乐观与坚强,他试图安抚儿子的悲伤情绪。
文章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精讲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和“我”各自的行程安排体现出生活还要继续,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父亲原本不打算送“我”,但因对茶房不放心又决定亲自送,这一情节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尽管“我”已成年且有出行经验,但父亲的担忧并未减少。他的“踌躇”和最终的决定,展现了父爱的细腻与执着,而他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简洁地表达出他对儿子安全和照顾的重视。
描述了家庭为应对变故所采取的行动,如“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进一步强调家庭经济的窘迫,“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课文精讲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这是年轻人对长辈的一种不理解,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亲这般琐碎的照顾。这里的“聪明过分”和“太聪明了”是作者的自嘲,表达出他后来对自己当时幼稚想法的愧疚。
父亲为“我”选座位、叮嘱“我”小心、嘱托茶房照应等行为,再次突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儿子并不领情。
在车站的场景描写细致入微。父亲忙前忙后,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这些行为体现出他对儿子旅途的周到安排。
课文精讲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让父亲走,父亲却想着给“我”买橘子,体现出他对儿子的不舍和关爱。
课文精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腻。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而正是这样一个艰难的背影,让“我”突然领悟到父亲的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父亲回来后把橘子放在“我”皮大衣上,扑扑泥土,显得很轻松,这一细节体现出父亲完成了对儿子关爱的举动后的欣慰。父亲最后的叮嘱和回头看“我”的动作,充满了对儿子的牵挂。
父亲要去买橘子这一情节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话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年老的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上,“倾”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但却很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流露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和巨大的父爱力量,催人泪下。
他还是忘却了“我”的不好,只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这体现出父爱的深沉与包容。
父亲的信让作者在泪光中又想起父亲的背影,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担忧、思念以及对过去父爱的回味,同时“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也流露出作者对与父亲再次相聚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主旨概括
通过记叙父亲送自己去车站和买橘子的经历,刻画出爱护儿子具有深深父爱的好父亲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
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