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PART 01
资料链接
人物小传
名“轲”
“亚圣”
战国时思想家
儒家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仁政”
人物小传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人物小传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最早在历山耕田,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任贤使能,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人物小传
傅说,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
传说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筑墙的苦役。殷商高宗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
人物小传
胶鬲商周之际时期人物。
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人物小传
管夷吾,即管仲(?~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人物小传
孙叔敖,芈姓,蔿(wěi)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历史治水名人。
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后来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人物小传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人,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guó)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
PART 02
文章浅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wú)/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字词正音
07:51
9月10日 周五 下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听朗读,找出文中排比句,通过朗读体会孟子语言的特点
课文朗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介词,从
田地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夯实
从狱官手中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集市
课文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引起下文
使他的心智困苦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违背
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
“曾”同“增”,增加
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常常犯错误。衡,常,过,过失
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表现
脸色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
课文翻译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往往,常常
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这样
课文翻译
PART 03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
困于心衡于虑 衡: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2.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 今义:士兵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古义: 今义:因此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用来
狱官
同“弼”,辅佐
知识梳理
3.词类活用
人恒过 过: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苦其心志 苦:
劳其筋骨 劳:
饿其体肤 饿:
空乏其身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 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忍: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动用法,使…身处贫困之中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
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PART 04
课文探究
细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细节探究
2、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接着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个人成才的意义,再由个人推及国家,从反面论述逆境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由此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细节探究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细节探究
4、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何共同点?如此开篇的作用是?
细节探究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十年,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细节探究
6、《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本文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予当时的统治者鲜明警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也启示人们: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人才在困境中造就
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个人)
(正面)
(国家)
(反面)
中心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
结构梳理
PART 05
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
先列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写作特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篇运用排比句式列举出六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句式整齐,一气呵成,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PART 06+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填空题: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答案:起,指被任用。
拂,违背。乱,扰乱
曾,同“增” ,增加。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填空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分析: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单选题: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舜、傅说等六个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从反面论述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C、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
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答案:A
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堂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