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一、《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可译为“方圆”。 【仞】古代七八尺为一仞。 【之】助词,的。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 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且】将近。 【面】名词作动词,向着。 【而】表修饰。 【惩】苦于。 【之】和“出入之迂也”的“之”一样,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人。谋,谋划,商量。 【汝】代词,你们。 【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指】直。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人叫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阻塞(家门前的路),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之】指示代词,这。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往哪里,在哪里。 【置】放置,安放。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杂】纷纷。 【诸】相当于“之于”。 【遂】于是,就。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于】去,往。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复姓。 【孀妻】寡妇。 【遗男】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译文】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何?” 【而】连词,表修饰。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以】凭借。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毛】指草木。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息】长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穷匮】穷尽。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何】为什么。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没有。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惧】害怕。 【已】停止。 【于】向。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放置,安放。 【陇断】山岗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
一词多义 【其】其妻献疑 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指愚公。 帝感其诚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之】本在冀州之南 助词,的。 惩山北之塞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入之迂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君之力 助词,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代词,这。 汝心之固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操蛇之神闻之 代词,这件事 【以】以君之力 凭借。 亡以应 来。 以残年余力 凭借。 【且】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 往哪里、在哪里。 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词。 无垄断焉 句末语气词。 【而】面山而居 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 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 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对,向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文言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 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被动句: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练习
重点词语过关
(1)年且九十 且: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_______ 塞: _______________
(3)出入之迂也 迂:_______________
(4)聚室而谋曰 室:_______________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_______________ 险:_______________
(6)杂然相许 杂然:_______________ 许:_______________
(7)其妻献疑曰 献疑:_______________
(8)以君之力 以: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___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_______________ 损:_______________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_______________
(11)且焉置土石 且:_______________ 焉:_______________置:_______________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_______________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_
(14)叩石垦壤 叩:_______________
(15)始龀 始:_______________ 龀:_______________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_______________ 节:_______________ 反:_______________
(17)甚矣,汝之不惠 甚:_______________惠:_______________
(18)北山愚公长息 长息:_______________
(19)以残年余力 以:_______________残念余力:_______________
(2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_______________ 固:_______________ 彻:_______________
(2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_______________
(2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__。列子,名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_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列子》中的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愚公”坚信移山能够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愚公移山的举动,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_____________”,深入研究时其妻“_____________”,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___”。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关尹子教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 “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①选自《列子·说符》,题目为编者所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于关尹子 请:________________
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
守而勿失也 守: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