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到哪里去了》课件(21张PPT)+教案(表格式+教学反思)+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水到哪里去了》课件(21张PPT)+教案(表格式+教学反思)+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02 08:15:12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教科科学三年级上册
1.水到哪里去了
第一单元 水
学习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透明杯子、透明塑料薄膜、橡皮筋、
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等。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活中的水还以哪些形态存在?它们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呢?
水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正是由于水具有这种特性,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够生存在地球上。
我们来研究一下水吧,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聚焦
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探索
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用湿布擦黑板
湿的手变干了
蒸发现象:液态水→水蒸气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水洼
煮食物
晾衣服
怎么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怎么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两到三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水量明显减少
杯壁出现水珠
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被密封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
被杯盖拦住了。
因此杯盖和杯壁上有小水珠。
你还能用其他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吗?
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水珠是地面上的水蒸发而形成的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盒的内壁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盆壁上出现水珠
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蒸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流动
无固定形状
液态 看得见
较重 摸得着
有固定体积
气态 看不见
较轻 摸不着
无固定体积
课堂总结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小试牛刀
用湿布擦完黑板,水不见了。是由于水( )了。
A.凝结
B.蒸发
C.升华
B
小试牛刀
小明家的鱼缸每隔一段时间水就会减少,大部分水被( )。
A.小鱼喝了
B.流到鱼缸外面去了
C.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C
小试牛刀
天气很热,小明放学回家感到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
过了一会儿发现瓶子的外壁有一层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
( )。
A.瓶子中的饮料 B.冰箱里的冰块
C.冰箱外的空气 D.小明手里的汗
C
本课结束,及时复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课题名 水到哪里去了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1.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学难点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透明杯子、透明塑料薄膜、橡皮筋、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图片并谈话: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活中的水还以哪些形态存在?它们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呢?水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正是由于水具有这种特性,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够生存在地球上。你想知道和水有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畅想并提问。 教师过渡:新的单元,我们来研究一下水吧,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2.教师提问: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过渡:接下来请带着问题,跟我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吧! 【设计意图】 在水的主题下,让学生主动提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兴趣。紧接着,开门见山,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两个生活场景的图:擦黑板和洗手 提问:试着解释这两个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点拨:水没有消失,只是跑到了空气当中。液态水变为水蒸气, 发到空气中,这就是蒸发。 3.教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回答。 教师小结:消失的水洼、煮食物、晾衣服……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两组现象,让学生交流并讨论,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4.教师提问:怎么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学生思考并回答。 介绍实验步骤。 步骤一: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步骤二: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步骤三: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步骤四:两到三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播放视频,演示实验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动手操作。 5.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杯壁出现水珠;水量也有明显减少。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被密封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杯盖拦住了。 因此杯盖和杯壁上有小水珠。 6.教师谈话:你还能用其他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吗?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分享交流。 教师呈现方案二: 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7.教师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盆壁上出现水珠。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水珠是地面上的水蒸发而形成的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盒的内壁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8.教师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炼观点。 教师小结: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不同点: 水:液态、看得见、较重、摸得着、有固定体积。 水蒸气:气态、看不见、较轻、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 【设计意图】 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 ①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②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用湿布擦完黑板,水不见了。是由于水( )了。 A.凝结 B.蒸发 C.升华 答案:B 2.小明家的鱼缸每隔一段时间水就会减少,大部分水被( )。 A.小鱼喝了 B.流到鱼缸外面去了 C.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答案:C 3.天气很热,小明放学回家感到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 过了一会儿发现瓶子的外壁有一层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 ( )。 A.瓶子中的饮料 B.冰箱里的冰块 C.冰箱外的空气 D.小明手里的汗 答案:C
教学反思 本次《水到哪里去了》科学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初步理解了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观察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亮点在于,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直观感知水的蒸发过程,对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观察态度更加细致、客观。 然而,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于水蒸气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体会其无色无味的特性。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与水蒸气相关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其特性。同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