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八下科学 3.3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课件 2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八下科学 3.3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课件 2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10 16:09: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科学§3.3 化学方程式(3)教学设计
课题 3.3化学方程式(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八下第三章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第3课时。《化学方程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课时主要内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同时还能为后续有关含杂质的计算题做好准备,尤其是解题的格式和步骤规范性的养成对学生后续学习极为重要,因此学好本课时内容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格式和步骤;科学思维:仔细审题,规范格式;学会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并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探究实践:通过模仿、练习。熟悉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格式和步骤,学会根据化学特点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态度责任:克服解题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严谨、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注意格式的规范化。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说一说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参考: 2)现有 24份质量的 C 能与多少份质量的 O2完全反应?最后能生成多少份质量的 CO2 ?参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讨论交流: 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完成下列填空: ①现有 34 份质量的 H2O2完全分解能产生 份质量的 O2; ②要想获得64份质量的 O2,需要完全分解 份质量的H2O2;同时生成H2O的质量为 份; ③若有17克的H2O2 分解,最多可获得氧气的质量为 克; ④若H2O2质量为a克,完全分解获得O2的质量为x,则求x的比例式为 。 参考:答案:①16 ②136 72 ③8 ④68:32=a克:x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 2)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3、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的解读(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 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视频: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注意的问题: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2)设未知数X时,不能在X后面带上单位; 3)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才能进行化学计算; 4)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对应物质的正下方,只写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相关的物质的质量比; 5)计算过程中已知量一定要带上单位,列比例式时,单位要统一,计算出的结果一定要带上单位; 6)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已知量或未知量是不纯物质的质量,要将其转化为纯物质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中,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不纯物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二、常见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型 类型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 例题1、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 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类型2:根据物质质量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题2、将A、B、C三种物质各16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克A,27克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式量分别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 ) A. 2A + B = C + 2D B. A + 2B = C + 2D C. 2A + B = 2C + D D. A + B = C + D 类型3:求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例题3、在A+B=C+2D的反应中,已知2.9克A跟4.9克B完全反应生成6克C,有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参考:类型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的纯度例题4、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 (2)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4)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质量占高锰酸钾中氧元素质量的 多少? 参考:1)刚刚开始加热未达到高锰酸钾的分解温。 2)1.6g 3)79% 3)25%类型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过量的问题 例题5、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表数据(已知Fe+SFeS): (1)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是什么? (2)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表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是多少? (3)若该同学要进行第四次实验,如果要将48克硫粉完全反应,则需要铁粉多少克?能生成硫化亚铁多少克? 参考:1)符合。 因为第二次实际参加反应的硫粉质量为16克2)7:4 3)84g 132g 类型6: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式法) 例题6、现有6.4克铜屑,将它在空气中加热使其全部生成氧化铜,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微热,氧化铜完全溶解得蓝色溶液硫酸铜,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可得氢氧化铜沉淀多少克? 参考:类型7:差量法计算 例题7、56g足量的铁块投入到1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称得铁块的质量为56.8g,求: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类型8:关于无数据问题的计算 例题8、C和CaCO3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充分反应后,若生成CO2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一开始教学就要养成习惯:1是充分利用质量守恒定律2是规范格式3是审题严密4、克服畏难情绪教师示范一定要一步一步进行:让学生明白每一步先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这里例题一定不要太难;待学生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一般步骤后,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着进行简单计算然后由简单到较复杂8种题型,最好不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尤其是例题6-例题8可另课进行教学多花几节课进行练习和巩固学生模仿练习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纠错指导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指导学生”辅助教学;既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有效教学,还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练习 1、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B)A.16 B.32 C.48 D.642、在反应2CO+O2 2CO2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各物质之间分子个数比为   ,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参考:7∶4∶11;2∶1∶2;5 ]3、充分反应27g的铝与50g的氧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A ) A.51g B.77g C.75g D.65g4、天平左右托盘各放一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的烧杯,将天平调整平衡,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加入5g铁,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5g锌,充分反应后,天平将( B ) A.向右盘倾斜 B.仍然平衡 C.向左盘倾斜 D.无法判断5、楠溪江的石桅岩,主要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科学探究小组同学把一块从山中捡来的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称取50g矿石样品,平均分成5份,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烧杯①烧杯②烧杯③烧杯④烧杯⑤加入样品的质量(g)1010101010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1020304050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质量(g)0.881.76X3.523.52(1)表中X的值为   ; (2)根据表中数据,请判断:烧杯④中的反应,是样品过量还是稀盐酸过量?或者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你的结论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用分析); (3)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纯度)。[参考:(1)2.64 (2)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80%]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2、解题时要注意: (1)设未知量时不带单位; (2)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 (3)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对应物质的正下方,只写计算时要用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写在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面; (4)列比例式时,单位要统一;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已知量或未知量是不纯物质的质量,要将其转化为纯物质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其中,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不纯物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题型
类型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
1、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2.7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 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类型二:求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2、在A+B=C+2D的反应中,已知2.9克A跟4.9克B完全反应生成6克C,现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类型三:根据物质质量书写化学方程式
3、将A、B、C三种物质各16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克A,27克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式量分别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
A. 2A + B = C + 2D B. A + 2B = C + 2D C. 2A + B = 2C + D D. A + B = C + D
类型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的纯度
4、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t6
剩余固体的质量/g 20 20 19.6 18.8 18.6 18.4 18.4
(1)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
(2)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4)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质量占高锰酸钾中氧元素质量的 多少?
类型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过量的问题
5、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表数据(已知Fe+S=FeS):
(1)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是什么?
(2)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表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是多少?
(3)若该同学要进行第四次实验,如果要将48克硫粉完全反应,则需要铁粉多少克?能生成硫化亚铁多少克?
类型六: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式法)
6、现有6.4克铜屑,将它在空气中加热使其全部生成氧化铜,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微热,氧化铜完全溶解得蓝色溶液硫酸铜,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可得氢氧化铜沉淀多少克?
类型七:关于无数据问题的计算
7、C和CaCO3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充分反应后,若生成CO2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类型八:差量法计算
8、56g足量的铁块投入到1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称得铁块的质量为56.8g,求: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 2、58 3、B
4、刚刚开始加热未达到高锰酸钾的分解温度;(2)1.6g; (3)79% (4)25%
5、(1)符合 第二次参加反应的硫粉实际质量为16g
(2)7:4
(3)铁粉质量84g 生成硫化亚铁质量132g
6、9.8g
7、提示: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说明参加与碳反应的氧气质量与碳酸钙分解生成的氧化钙质量相等,设氧气和氧化钙质量为m,则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12m/3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00m/56,故碳元素占比为:[12m/32]/[(12m/32)+(100m/56)≈17.4%。
8、提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铁与铜的减量为64-56=8份,即每56份铁反应后质量会增加8份,现有56克铁,反应后质量变成56.8g,增加了0.8克,说明有5.6g铁参加了反应,由此可知参加反应的硫酸铜质量为16g,故硫酸铜质量分数为1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8张PPT)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3节 化学方程式(3)
---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格式和步骤;
科学思维:仔细审题,规范格式;学会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并进
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究实践:通过模仿、练习。熟悉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格式
和步骤,学会根据化学特点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态度责任:克服解题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解题
习惯;养成严谨、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认识定量研
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复习巩固
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说一说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H2O2 2H2O + O2↑
MnO2
68 36 32
意义:
①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②过氧化氢快速分解的条件是有催化剂MnO2;
③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水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2:1;
④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68:36:32(或17:9:8)
复习巩固
2)现有 24份质量的 C 能与多少份质量的 O2完全反应?最后能生成多少份质量的 CO2 ?
24份质量C能与64份质量的O2完全反应,最后生成88份质量的 CO2 。
C + O2 CO2
点燃
质量比:12 : 32 : 44
质量比:24 : 64 : 88
讨论交流
2H2O2 2H2O + O2↑
MnO2
68 36 32
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完成下列填空:
①现有 34 份质量的 H2O2完全分解能产生 份质量的 O2;
②要想获得64份质量的 O2,需要完全分解 份质量的H2O2;同时生成H2O的质量为 份;
③若有17克的H2O2 分解,最多可获得氧气的质量为 克;
④若H2O2质量为a克,完全分解获得O2的质量为x,则求x的比例式为 。
16
136
72
8
68:32=a克:x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新知讲解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
2)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新知讲解
3、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的解读(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
实验室里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现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
第1步:先审题
已知:①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知化学方程式为:
求:过氧化氢的质量。
②氧气的质量为2克;
第2步:根据解题步骤,规范解题。
规范解题
解: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MnO2
H2O2
H2O
+
O2
2
2
68
2克
68
32
X
32
2克
X
=
X
=
68
2克
×
32
=
4.25g
答:要制得2克氧气,需要过氧化氢4.25克。


解题参考模板:
视频: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注意的问题: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2)设未知数X时,不能在X后面带上单位;
3)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才能进行化学计算;
4)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对应物质的正下方,只写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相关的物质的质量比;
5)计算过程中已知量一定要带上单位,列比例式时,单位要统一,计算出的结果一定要带上单位;
6)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已知量或未知量是不纯物质的质量,要将其转化为纯物质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中,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不纯物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典例精析
二、常见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型
类型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
例题1、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
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C
新知讲解
类型2:根据物质质量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题2、将A、B、C三种物质各16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2克A,27克C和一定质量的D,已知B完全反应。若A、B、C、D的式量分别为16、32、44、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A. 2A + B = C + 2D
B. A + 2B = C + 2D
C. 2A + B = 2C + D
D. A + B = C + D
A
新知讲解
类型3:求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例题3、在A+B=C+2D的反应中,已知2.9克A跟4.9克B完全反应生成6克C,有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求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58
解析: A + B = C + 2D
2.9克:4.9克:6克: ;
1.8克
x : 18×2;
2.9克/x =1.8克/18×2
得 x=58
即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
新知讲解
类型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的纯度
例题4、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
(2)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3)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4)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质量占高锰酸钾中氧元素质量的 多少?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t6
剩余固体的质量/g 20 20 19.6 18.8 18.6 18.4 18.4
刚刚开始加热未达到高锰酸钾的分解温。
1.6g
79%
25%
新知讲解
类型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过量的问题
例题5、某同学在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表数据(已知Fe+S FeS):
(1)第二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原因是什么?
(2)通过实验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从上表可知,参加反应的铁和硫的质量比是多少?
(3)若该同学要进行第四次实验,如果要将48克硫粉完全反应,则需要铁粉多少克?能生成硫化亚铁多少克?

符合。 因为第二次实际参加反应的硫粉质量为16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硫粉的质量/g 16 32 32
铁粉的质量/g 28 28 56
硫化亚铁的质量/g 44 44 88
7∶4
84g 
132g
新知讲解
类型6: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式法)
例题6、现有6.4克铜屑,将它在空气中加热使其全部生成氧化铜,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微热,氧化铜完全溶解得蓝色溶液硫酸铜,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可得氢氧化铜沉淀多少克?
Cu
+
O2
CuO;
2
2
解析:本题涉及三步化学反应,依次为:

所以已知的铜与所求的氢氧化铜间的质量关系为:
CuO
+
H2SO4
CuSO4
+
H2O
2
CuSO4
+
NaOH
Cu(OH)2
+
Na2SO4 ;

Cu
~
Cu(OH)2
64 : 98
6.4g: x
64 : 98 =6.4g: x
得x=9.8g。
9.8克
新知讲解
类型7:差量法计算
例题7、56g足量的铁块投入到1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称得铁块的质量为56.8g,求: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CuSO4质量为x;
Fe + CuSO4 = FeSO4 + Cu
56 : 160 : 142 : 64
Δm
8
x : 56.8g-56g=0.8g
160/x=8/0.8g 得x=16g
CuSO4%= 16g/100g ×100%=16%
答: 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新知讲解
类型8:关于无数据问题的计算
例题8、C和CaCO3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充分反应后,若生成CO2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两个: 和
C
CO2
点燃
O2
+
CaCO3
CaO
CO2
+
根据题意,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故有:生成的CaO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相等。设碳质量为x,CaCO3质量为y,O2与CaO均为a,则化学方程式意义可知,12/x=32/a、100/y=56/a,得x/y=21:100,所以碳的质量分数为:x/(x+y)×100%,代入数据,得碳的质量分数约为17.36%。
随堂练习
1、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 )
A.16 B.32 C.48 D.64
B
随堂练习
2、在反应2CO+O2 2CO2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各物质之间分子个数比为   ,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
7∶4∶11
2∶1∶2
5
随堂练习
3、充分反应27g的铝与50g的氧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
A.51g B.77g
C.75g D.65g
A
随堂练习
4、天平左右托盘各放一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的烧杯,将天平调整平衡,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加入5g铁,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5g锌,充分反应后,天平将(   )
A.向右盘倾斜 B.仍然平衡
C.向左盘倾斜 D.无法判断
B
随堂练习
5、楠溪江的石桅岩,主要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科学探究小组同学把一块从山中捡来的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称取50g矿石样品,平均分成5份,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表中X的值为   ;
(2)根据表中数据,请判断:烧杯④中的反应,是样品过量还是稀盐酸过量?或者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你的结论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用分析);
(3)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纯度)。
2.64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质量(g) 0.88 1.76 X 3.52 3.52
两者恰好完全反
80%
课堂总结
1、计算过程必须规范,步骤可概括为“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2、解题时要注意:
(1)设未知量时不带单位;
(2)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
(3)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对应物质的正下方,只写计算时要用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写在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面;
(4)列比例式时,单位要统一;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已知量或未知量是不纯物质的质量,要将其转化为纯物质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其中,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不纯物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设计
3.3 化学方程式(3)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步骤:一设、二写、三列、四解、五答;
2、解题格式完整、规范:
(1)设未知量时不带单位;
(2)化学方程式正确;
(3)列比例式:
①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对应物质的正下方;
②已知量、未知量写在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面;
③列比例式时,要带统一单位;
④比例式中代入的是纯净物的质量
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不纯物质量×(1-杂质的质量分数)。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3.3化学方程式(3)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2、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解题格式和步骤。
一、知识点梳理:
解题一般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把各物质的质量比列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4、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的未知量列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
5、列比例式求解;
6、写出简明答案。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   )
A.16 B.32 C.48 D.64
例题2、在反应2CO+O2 2CO2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各物质之间分子个数比为   ,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
例题3、充分反应27g的铝与50g的氧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
A.51g B.77g C.75g D.65g
例题4、天平左右托盘各放一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的烧杯,将天平调整平衡,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加入5g铁,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5g锌,充分反应后,天平将(  )
A.向右盘倾斜 B.仍然平衡 C.向左盘倾斜 D.无法判断
例题5、楠溪江的石桅岩,主要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科学探究小组同学把一块从山中捡来的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称取50g矿石样品,平均分成5份,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质量(g) 0.88 1.76 X 3.52 3.52
(1)表中X的值为   ;
(2)根据表中数据,请判断:烧杯④中的反应,是样品过量还是稀盐酸过量?或者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你的结论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用分析);
(3)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纯度)。
三、随堂练习:
1、在4P+5O22P2O5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
A.31∶32∶142 B.4∶5∶2 C.124∶160∶284 D.4∶10∶20
2、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12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 g C和2 g 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28 g D.30 g
3、1.6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由此得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定含C、H元素 B.该物质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
C.一定不含O元素 D.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6.4 g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的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的质量/g x 26 2 1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 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5、把6g碳在24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30g B.22g C.32g D.44g
6、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方程式2A+BC+2D中,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2)若反应中 206 克A与 71 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60 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______ 克。
7、下面是某位同学一道计算题的解答过程,请指出其中的错误(答出3条即可):
题目:3.25gZn和足量的盐酸反应制取H2,问可制得H2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可得H2为Xg。
  Zn + 2HCl=ZnCl + H2↑
  65      1
  3.25g    X
  65∶1=X∶3.25g   X=211.25g
答:可制得氢气211.25g。
错误:(1) ;
   (2) ;
   (3) 。
8、某学习小组的同学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收集 4.8 g O2后暂时停止加热,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8.0 g,继续加热至不再产生O2,最终剩余固体质量为 23.2 g。试计算(不考虑O2的损耗):
(1)两次生成O2的总质量为 。
(2)理论上生成氯化钾的质量和可回收Mn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四、课后练习:
1、根据化学方程式A+NaOH=B+H2O推断,B与A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
A.12   B.18   C.22   D.40
2、某学习小组在计算 10 g镁条完全燃烧可以得到多少氧化镁时,出现了以下几种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已知2A+3BC+6D,用足量的A和147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00 g C和54 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214 B.112 C.107 D.71.3
4、在反应2A+3B=2C+2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则生成C的质量是 (   )
A.9.6 g B.4 g C.6.8 g D.8.8 g
5、在一定条件下,让置于密闭容器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再冷却至常温,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质量比为1:9的H2和O2 B.质量比为3:6的C和O2
C.质量比为1:6的CH4和O2 D.质量比为7:2的CO和O2
6、.在2Mg+O22MgO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2克Mg和3克氧气反应生成5克MgO B.3克Mg和2克氧气反应生成5克MgO
C.4克Mg和1克氧气反应生成5克MgO D.1克Mg和4克氧气反应生成5克MgO
7、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8、科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点燃时,1g硫粉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C.常温下,1g镁和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D.20℃,1g澄清石灰水中加入1g熟石灰固体能得到2g澄清石灰水
9、在反应2A+3B=2C+D中,若 24 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2 gC和 10 gD,则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2∶3 B.4∶3 C.2∶1 D.4∶5
10、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表。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 g 32.7 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则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 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 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8
11、把 6 克碳放在 24 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结果只生成了 22 克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
A.此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碳不能完全反应
C.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6 克碳只能和 16 克氧气反应生成 22 克二氧化碳,有 8 克氧气不参加反应
12、某同学把3克木炭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给定氧气的质量 6克 13克 8克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8.25克 11克 11克
(1)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碳有剩余,剩余 克。
(3)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克。
(4)在三次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
13、为制备一定量的氧气,向盛有2 gMnO2的大试管中注入8 g过氧化氢溶液。测得试管中物质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反应完成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发生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14、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过程中固体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将 (填“逐渐增加”、“先逐渐减少后保持不变”、“一
直不变”或“无法判断”)。
15、加热10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经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36g。计算:
①生成多少克氧气?
②消耗了多少克高锰酸钾?
③若改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来制取等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
参考答案: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根据2A+3B=2C+4D可知A、B是反应物,C、D是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A+B)=m(C+D),所以总生成物11g+9g=20g,则反应物A、B的总质量为20g,而A为8g,故B参与反应的质量为12g。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参加反应的A、B的式量比为2×32:3b,这个质量比也等于A、B的实际质量比,所以有2×32:3b=8g+12g,得b=32,故B符合题意。
例题2、7∶4∶11;2∶1∶2;5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到,所以质量之比为:2CO:O2:2CO2=56:32:88=7:4:11;各物质之间的分子个数比为化学方程式中每项前的系数比,所以为2:1:2;化学计量数之和为:2+1+2=5。
例题3、A
解析:如果铝完全反应,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4Al + 3O22Al2O3
108 : 96
27g : x ; 解得:x=24g<50g;所以氧气有剩余。那么生成的固体三氧化二铝的质量为:27g+24g=51g。故A符合题意。
例题4、B
解析: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中所含溶质质量为3.65g
设3.65克盐酸需反应铁的质量为a,锌的质量为b
Fe+2HCl=FeCl2+H2↑ Zn+2HCl=ZnCl2+H2↑
56 73 65 :73
a 3.65g b :3.65g
a=2.8g b=3.25b
在左盘的烧杯中加入5g铁,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5g锌,说明铁和锌均过量,盐酸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质量相等,所以天平仍平衡;故B符合题意。
例题5、(1)2.64 (2)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80%
解析:(1)由 烧杯①烧杯②中数据可知,每加入10克稀盐酸产生气体为0.88克,所以X的值为0.88×3=2.64;(2) 烧杯④中 加入40克盐酸,产生气体为3.52,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设10g矿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3.52g
比例式: = 解得:x=8g;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CaCO3%= %=80%。
三、随堂练习:
1、C 2、B 3、B 4、A 5、B 6、58.5; 117
7、 (1)设写的不准确,应为“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 ;(2)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写错了,应为Zn+2HCl=ZnCl2+H2↑;  (3)比例式列错,应为 65 :2 = 3.25g :X   
8、(1)9.6 g (2) 8.3 g
四、课后练习:
1、C 2、B 3、C 4、B 5、A 6、B 7、B 8、B 9、A 10、A 11、D
12、 (1) 三 (2) 一 0.75 (3) 二 5 (4) 没有
13、(1)0.8g (2) 1.7 g 14、(1)19.2(2) 49 g 15、0.64g 3.68g 1.63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