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2 21: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程导入
孟母三迁
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简介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子的主要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疏通字词
读准字音
夫( ) 郭( ) 粟( )
寡( ) 戚( ) 畔( )

ɡuō

ɡuǎ

pàn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护城河)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但是)
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助词,的)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亲戚之所畔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一词多义
之:
①代词。(他、她、它、们、这、此)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②结构助词。(的)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③音节助词,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⑥动词,到、去、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 寡助之至
一词多义
而:
①表转折(但是、却、然而、可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表并列(且、和、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③表修饰(连接状语)(着、地)
曲肱而枕之 环而攻之
④表顺承(有先后顺序的两个动作)
温故而知新 委而弃之 乃记之而去
一词多义
者:
①代词,....的(人、东西、事情)
得道者 失道者 必有得天时者矣 逝者如斯夫
②用在时间词后,....的时候
昔者
③助词,表判断
....者.... (....是.....)
④助词,引出原因,解释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不上
连词,表修饰
外城

连词,表转折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翻译、疏通句意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翻译、疏通句意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原因

判断句句式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特殊句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翻译、疏通句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放弃
粮食
武器装备
离开
精良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翻译、疏通句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因此
巩固
凭借
威慑
锐利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中,三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不以……”的形式。
从意义上来说,它们强调了不能仅仅依靠边疆的界限来限制百姓(域民),不能只凭借山河的险要巩固国家(固国),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威天下),通过这种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势,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得道(施行仁政)才是使百姓安居、国家稳固、天下归心的根本这一观点。
排比句:
修辞方法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翻译、疏通句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归顺
内外亲属
极点
同“叛”,背叛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的一方,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翻译、疏通句意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介词,凭借
主谓之间,取独
因此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翻译、疏通句意
力量对比
一方面是“天下之所顺”,这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广泛的支持力量。天下之人都顺服,意味着拥有众多的人力、物力、道义等各方面的资源。
另一方面是“亲戚之所叛”,连亲属都背叛,说明其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力量极其薄弱,在人心、资源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结果对比
通过这种巨大的力量差异对比,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果。强调了在拥有众多支持(得道)的情况下,与失去支持(失道)的一方相比,在战争或者其他竞争情境下,胜利是必然的。这种对比手法,鲜明而有力地论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课文分析
天时




地利
不如
不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课文分析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守城一方而言)
课文分析
论点:
战争需要“人和”
论证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人和”取决于“得道”
(攻)攻城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守)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
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战争
治国
类推
对比
反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思考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思考探究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
①攻城而不能胜——从进攻一方来谈,突出“地利”的重要性;
②城 高、兵利、粮足却不能守——从防守一方来谈,突出“人和”的重 要性。
小试牛刀
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
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儒家
C
小试牛刀
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_ 的政治思想。
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
民贵君轻
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试牛刀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兵革非不坚利也”中,“兵”解释为“兵器”是正确的。在古代,“兵”有兵器、武器的意思,这里与“革”(铠甲之类)一起,表示武器装备。
“寡助之至”中,“至”解释为“极点”是正确的。“寡助之至”的意思是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域”在这里不是“区域”的意思,而是名词用作动词,是“限制、使……定居”的意思。所以该选项错误。
“亲戚畔之”中,“畔”通“叛”,解释为“背叛”是正确的。这是古文中常见的通假字现象。
C
小试牛刀
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委而去之”的正确翻译是“弃城而逃”。“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而不是“萎靡不振地逃跑”。
“池非不深也”中,“池”在古文中指“护城河”,正确翻译是“护城河不是不深”,而不是“池塘不是不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正确翻译是“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这里“国”指“国防”,而不是“国都。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翻译是“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这个翻译是正确的。
D
下课
下课
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