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墨子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大丈夫志在四方”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
人物链接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
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魏襄王元年,发起楚、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秦,并挑动义渠君袭秦后方,取得胜利,身佩五国相印。后受流言中伤,出任韩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代,纵横家。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
迫使魏献上郡,入秦为相,帮助秦惠文君称王。用连横之策,使秦占有河西、上郡、河东等地。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帮助秦国夺取楚汉中地区。封武信君。
资料助读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国家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主张联合各国一同进击实力强大的秦国。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主要负责游说各国放弃合纵攻打秦国。
读准字音
公孙衍( ) 贫贱( )
丈夫之冠( ) 不能淫( ) 妾( )妇之道
往之女( )家
yǎn
jiàn
ɡuàn
yín
rǔ
qiè
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分清句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译 文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连词,表顺承。
安静、安定地生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译 文
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告诚。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怎么,哪里
算作,算是。
动词,往、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这里指丈夫。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译 文
介词,把。
助词,的。
动词,往、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之,助词,的。
实现。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译 文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译 文
叫做。
字词清单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与民由之
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对人的尊称,你。 今义:儿子。)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生命。)
[古义:遵从。 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
(古义:停息。 今义:熄灭。)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面 ]
(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道
妾妇之道也
独行其道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助动词,能够、可以)
(动词,实现)
得道多助
(名词,道义)
居
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淫
富贵不能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动词,放纵)
之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往、到)
(助词,的)
《诫子书》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文言句式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句:
文本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1)“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2)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3)“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之最后。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得出结论
反驳
大丈夫标准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
类比说理:①____________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得志与否,坚守原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破
立
妾妇之道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合作探究
1.大丈夫的理想标准是什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是什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道德操守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语言赏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反问】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羡慕甚至崇拜。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反问】连用两个问句,语气强硬,不容辩驳,表明孟子极不赞成景春的观点,并明确指出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仪之道。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类比】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不过是君王的附庸罢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写作特色
1、先驳后立。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3、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文体知识
归纳主旨
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要坚持正道,做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用这惊天一问和从容一答,告诉世人: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戈壁滩上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20多年矢志追求、呕心沥血,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二十四载年华,八千余日夜,终成观天巨眼;攻坚克难、矢志不渝,他在天文史上镌刻新高度。
知识链接
(一)古代成人礼
冠(ɡuàn)礼
笄(jī)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ɡuān)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弁(biàn),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同“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
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后为她取字,之后一般用字来称呼她。
襁褓(qiǎnɡbǎo) 婴儿 而立 三十岁
孩提 儿童、幼儿 不惑 四十岁
垂髫(tiáo) 幼年 知命(知天命) 五十岁
总角(jiǎo) 幼年 花甲 六十岁
豆蔻(kòu) 女子十三四岁 古稀 七十岁
及笄 女子十五岁 耄耋(màodié) 八九十岁
加冠(ɡuān)、弱冠(ɡuàn) 男子二十岁 期颐(yí) 一百岁
(二)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
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树靶子)
孟子
以“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批驳)
坚持“仁、礼、义”
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是大丈夫(树标准)
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