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00: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墨子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大丈夫志在四方”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是一篇论证严密的驳论文。
人物链接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
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魏襄王元年,发起楚、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秦,并挑动义渠君袭秦后方,取得胜利,身佩五国相印。后受流言中伤,出任韩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代,纵横家。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
迫使魏献上郡,入秦为相,帮助秦惠文君称王。用连横之策,使秦占有河西、上郡、河东等地。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帮助秦国夺取楚汉中地区。封武信君。
资料助读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国家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主张联合各国一同进击实力强大的秦国。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主要负责游说各国放弃合纵攻打秦国。
读准字音
公孙衍( ) 贫贱( )
丈夫之冠( ) 不能淫( ) 妾( )妇之道
往之女( )家
yǎn
jiàn
ɡuàn
yín

qiè
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分清句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译 文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连词,表顺承。
安静、安定地生活。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译 文
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告诚。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怎么,哪里
算作,算是。
动词,往、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这里指丈夫。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译 文
介词,把。
助词,的。
动词,往、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之,助词,的。
实现。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译 文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译 文
叫做。
字词清单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与民由之
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对人的尊称,你。 今义:儿子。)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生命。)
[古义:遵从。 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
(古义:停息。 今义:熄灭。)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面 ]
(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妾妇之道也
独行其道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戒之曰
必敬必戒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助动词,能够、可以)
(动词,实现)
得道多助
(名词,道义)

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富贵不能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动词,放纵)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往、到)
(助词,的)
《诫子书》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文言句式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句:
文本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1)“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2)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3)“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之最后。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得出结论
反驳
大丈夫标准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
类比说理:①____________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得志与否,坚守原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妾妇之道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合作探究
1.大丈夫的理想标准是什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是什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道德操守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语言赏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反问】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羡慕甚至崇拜。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反问】连用两个问句,语气强硬,不容辩驳,表明孟子极不赞成景春的观点,并明确指出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仪之道。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类比】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不过是君王的附庸罢了。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写作特色
1、先驳后立。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3、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文体知识
归纳主旨
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要坚持正道,做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用这惊天一问和从容一答,告诉世人: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戈壁滩上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20多年矢志追求、呕心沥血,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二十四载年华,八千余日夜,终成观天巨眼;攻坚克难、矢志不渝,他在天文史上镌刻新高度。
知识链接
(一)古代成人礼
冠(ɡuàn)礼
笄(jī)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ɡuān)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弁(biàn),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同“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
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后为她取字,之后一般用字来称呼她。
襁褓(qiǎnɡbǎo) 婴儿 而立 三十岁
孩提 儿童、幼儿 不惑 四十岁
垂髫(tiáo) 幼年 知命(知天命) 五十岁
总角(jiǎo) 幼年 花甲 六十岁
豆蔻(kòu) 女子十三四岁 古稀 七十岁
及笄 女子十五岁 耄耋(màodié) 八九十岁
加冠(ɡuān)、弱冠(ɡuàn) 男子二十岁 期颐(yí) 一百岁
(二)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
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树靶子)
孟子
以“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批驳)
坚持“仁、礼、义”
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是大丈夫(树标准)
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