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壹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符合道义的人,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违背道义的人,必然陷于孤立
题解导入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哪些“得道”或“失道”的君主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文诵读
fú
sù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顶真
作用: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疏通文意
三里之 城 ,七里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
内城
外城
包围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疏通文意
夫 环而攻之,必 有 得 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发语词,不译
一定
占据
这
者……也:______的标志
判断句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占据天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 坚利 也,
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固锐利
粮食
放弃
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逃走,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疏通文意
故曰: 域民 不 以 封疆 之 界 ,固国 不以 山溪
之 险 ,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
使人民定居下来
依靠
疆域
边界
巩固国防
山河
险要
震慑
锐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意
得道 者 多助 , 失道者 寡 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
帮助他的人多
少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疏通文意
寡助 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到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归顺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疏通文意
以 天下 之 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
故 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壹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文言积累
①七里之郭 郭 古义: 今义:
②池非不深也 池 古义: 今义:
③委而去之 委 古义: 今义:
去 古义: 今义:
贰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护城河
离开
外城
放弃
一种姓氏
池塘
委任
到……去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贰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域 古义: 今义:
界限,限制
地域
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古义: 今义:
这
判断动词
⑥亲戚畔之
亲戚 古义: 今义:
内外亲属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文言积累
叁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小城
代词,代指城池
的
到
代词,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之
文言积累
叁
一词多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委而去之
而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
词组“然而”,可是
连词,表顺承
文言积累
肆
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名词用作动词,包围。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言积累
伍
特殊句式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也”,判断原因,译为:……,是因为……。
译文: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
判断句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劝谏君王的政论性散文。文章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方面:____、____、____。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应是:
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
__________
文本解读
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方
守城方
(得天时)
(占地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方
城高、池深兵革精
米粟多
(占地利)
弃城而逃
地利不如人和
先用攻城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后用守城失利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文本解读
文章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辽阔的边疆
险要的山河
锐利的武器
作者想阐述的政治主张是:
治理国家需要依靠“人和”(实行仁政)
类比
思考探究
作为一篇写给君王劝谏的文章,你认为本篇主要是想谈战争,还是谈政治?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方法点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
论证、引用论证等。试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语言赏析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即使这样,结果仍然是“委而去之”,更加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不能颠倒。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语言赏析
运用排比,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结构梳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类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实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能否实现“人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全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多用排比,气势充沛,极具说服力。
课堂小结
拓展阅读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很多历史故事都能印证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拓展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
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
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
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
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
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