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1
2
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结合诗(词)人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
3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作者简介
诗鬼李贺
李贺自幼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年纪稍长,便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十九岁时,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扬名。
少年成名
仕途
失意
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却因父亲名讳(李父名“晋肃”, “晋”与“进”犯“嫌名”),遭人举报,失去科考资格。虽有韩愈作《讳辩》辩驳谬议,但终不得登第。尔后,在宗室的帮助下谋得一个从九品小官,蜗居长安三年,郁郁不得志。
诗鬼李贺
由于功名无成,迁调无望,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虽勉力奔走南楚,以求一展才华,但失望而归。最后,做了节度使的幕僚,处理公文琐事。后病情加重,遂归家养病,整理书稿,不久便病卒。时年二十六岁。
英年
早逝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题目解读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lín
yān
níng
zhòng
xié
吟诵诗歌
2.读出节奏。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jiǎo
【诵读指导】本诗朗读节奏除“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外,其余均可划分为“四三”式。朗读时语调要高亢,要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读出来。
sài
zhònɡ
xié
wèi
yān
zhī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3、自由朗读,想象画面
4、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紧张 壮烈”
“凝重 悲壮”
“凝重 悲壮”
“坚定 豪迈”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诗歌大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描写)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诗意】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1.在本诗中,作者构思了唐军一天的活动,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
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营。
整体感知
2.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诗歌,合作讨论并展示)
黑云——
金鳞——
燕脂——
红旗——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
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3.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面对黑压压的敌军,战士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秋阳的映照下浴血奋战,大块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结为紫色,让人受到肃杀凝重的战场气氛,渲染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诗歌赏析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
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
昂士气。未及开战,便觉杀气
腾腾,奇妙无比。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
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用典,荆轲刺秦王。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点明主旨,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思考:本诗中的“黄金台”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同指战国时燕昭王所建的招贤台。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各异,请指出其不同之处。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写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的称颂。《登幽州台歌》则是借幽州台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和寂寞苦闷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主旨归纳
1. 《雁门太守行》中含有“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写唐军夜袭敌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边塞壮美的风光,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当堂检测
2.下面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二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五、六两句中“霜重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声不起”指战士们斗志难再起。
结尾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体现李诗奇诡而又贴切的特色。
B
【解析】“战士们斗志难再起”表述有误,“声不起”是指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