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8: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愚公移

《列子》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讲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你知道这首歌词的内容源于哪里吗?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的经典之一。注释有晋张湛注和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作者作品
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来自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创作背景
文体知识
寓 言 简介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诫、讽刺的文学作品。
发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háng


rèn

chéng





zēng
箕畚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以应


cuò
yōng


shuò

字词识记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译 文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夸张】“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手法极言山之高大,为下文写移山之难做铺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连词,表修饰。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代词,你,你们。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译 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译 文
代词,他的。
提出疑问。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介词,凭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 文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敲石头,挖泥土。 叩,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介词,到。
代词,指愚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译 文
老年男子。
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阻止。
智叟用讥笑的语言阻止愚公移山,从侧面写其移山不易。“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则是讥笑愚公无能。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 文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气词。
穷尽。
增加。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连词,表转折。
连词,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 文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介词,向。
指神话中的天帝。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神话中的大力神。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字词梳理
古今异义: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字词梳理
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何苦而不平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古今异义:
字词梳理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动词,赞同
副词,表示约数
《与朱元思书》
一词多义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愁苦,这里指担心
动词,使……痛苦

河曲智叟亡以应国恒亡
动词,无、没有
动词,灭亡、消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荡胸生曾云
曾益其所不能
同“层”,重叠
同“增”,增加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望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相当于介词结构,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凭借
连词,来

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于我如浮云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对、对于
介词,从
《〈论语〉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名词,诚心
副词,真正、确实
《富贵不能淫》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河阳之北
跳往助之
汝心之固
告之于帝
助词,的
代词,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判断句:
“……者,……”表判断
省略句:
省略主语,即“(家人)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
“感”是“被……感动”的意思
帝感其诚
文言句式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省略介词“于”,即“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词类活用
愚公移山: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孀妻弱子:指寡妇及年幼的孩子。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固不可彻: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成语积累
残年余力:指晚年衰弱的体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子子孙孙:指子孙后代或世世代代。
第二课时
1.各小组根据翻译理解,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愚公决定移山,移山过程中打动天帝,山被移走。
(2)按照情节发展概括:
故事背景 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
故事开端 提出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故事发展 反驳智叟
高潮结局 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五、寻读阅读,筛选信息
2.筛选信息。
围绕“移山”这一话题,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移山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方式 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工具简陋)
移山人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单力薄)
移山路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路途遥远)
移山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移山定能实现)
3.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筛选的相关信息,复述故事。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先在小组内讲述。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故事梗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1
12
13
14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告诉了天帝。
终于天帝被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15
分角朗读: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妻,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品读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微弱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
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智叟、操蛇之神。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
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品读课文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理解人物
有人说愚公“不愚”,也有人说愚公“很愚”,谈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1)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
(2)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移山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
愚公
智叟
(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理解寓意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
(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
(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无穷,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移山不止。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学习精神
愚公精神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
“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践行为民情怀。
毛相林——绝壁凿通幸福天路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地处大山深处谷底,
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以前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
羊肠小道。1997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开始
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修路。没有机械设备,毛相林
就带着大家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炸出“立足之地”,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历时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终于于2004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路通了,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十几年蹚出一条致富路。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如今,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谋划好了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并许下誓言:“不致富,不罢休!”
黄大发——奉献36年凿通“生命渠”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用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近10千米的“生命渠”,让干涸千年的山地重焕新生。潺潺渠水,滋润了当
地村民干渴的心田,彻底改变了村容村颜。黄大发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被当地村民称为“当代愚公”,后荣获“七一勋章”“时代楷模”等荣誉。
“六老汉”——三代人创造绿色奇迹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肆虐的风沙,吞噬了农田,
毁坏了家园,黄风吹响了生态灾害的警笛。20世
纪80年代初,饱受风沙之苦的六位老汉毅然在联
户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经过反复摸索,他们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后来,“六老汉”的第二、三代人接过接力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垦300亩荒地,种上经济作物,以农促林,以副养林,逐渐探索出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40年来,“六老汉”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谱写了一曲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时代壮歌。
说说个人如何践行愚公精神。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移山之难
山:高、大
工具:箕畚
人:少
愚公:老
众人态度
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释忧
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智叟:笑而止之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
天帝:感其诚
解决办法
子孙无穷,山不加增
结局
夸娥氏二子负山而去,无陇断焉
(一)《列子》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体现了两千多年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拓展延伸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于我国大部分区域,一年四季太阳光都是从偏南方向照射过来,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多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