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春望》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3 18: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杜甫
学习目标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
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
“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
《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
“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一代诗圣”杜甫
读书和壮游时期(33岁以前)
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18岁:到处游山玩水,快意人生。
23岁:参加科举考试落选。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科考。
30岁前后:父亲去世。开元盛世结束,大唐王朝即将迎来巨大危机。
32岁:杜甫见到了自己的偶像——43岁的李白。
困守长安时期(34—43岁)
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杜甫在长安十年,始终得不到机会,一直过着漂泊的日子。其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的诗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与为官时期(43—47岁)
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
43岁:杜甫等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但这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北上避难,将家小安置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却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
45岁: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得到一个左拾遗的官职。由于忠言直谏,引皇帝大怒,险被问罪。
46岁: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7岁:杜甫回河南老家探亲,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苦难,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7岁以后)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51岁: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杜甫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接下来几年:杜甫在四川各地漂泊,后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推荐下做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四处辗转。
58岁:杜甫病死在湘江上,一代诗圣走完了他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一生。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安禄山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但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每首诗的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的字数固定,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基本固定,押韵的位置固定。同古体诗相比,近体诗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诵读诗歌
体会感情
把握节奏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全诗深沉蕴藉,感情真挚,朗读时应用沉郁、伤感的语气。本诗的朗读节奏可划分为“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诗意】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伤国家时局,看见花开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疏通诗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抓,挠。
稀疏。
简直。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诗意】战火不断,接连三个月,家书一封相当于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稀疏得简 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
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
“望”字中。诗人俯仰
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
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
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城郭破败
乱草残木
春花飞鸟
白发稀疏
所望画面
“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精读细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
示例1:赞成第一种。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示例2:赞成第二种。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传达了什么情感?
①诗人因消息隔绝,久盼家人消息却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
②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思家情怀是怎样体现的?
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思家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的景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正是诗人忧国思家情感的表现。
合作交流
描写了安史之乱时长安令人黯然神伤的萧条零落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家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课堂小结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
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ɡ)〕薄到透明的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拓展延伸
相同点 不同点 《春望》 《月夜》
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
感情深挚
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 “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相同点 不同点 《春望》 《月夜》
诗歌画面 —
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绍兴中考)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2)杜甫《春望》中表明战乱之长,家书珍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