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成就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作品中领悟打破“套子”的意义
鉴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习难点】
鉴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课时:2
【知识链接】
1.契诃夫(1860-1904年),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时代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咀嚼语言的言外之意,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中来分析,从而把握主题。
预习题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节。
2.给加点字注音
削铅笔 祈祷 降服 陶冶 辖制 吃荤 讥诮
战战兢兢 噩梦 憎恶 撮合 游说 搓手 怔住
3.补充成语中的词语
( )声叹气 ( )疲力尽 没精打( ) 神( )奕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学习过程
展示预习成果
阅读第1-5段,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找到原文语句,进行整理、归纳。
合作探究: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为什么“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
四、课堂检测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哆嗦 搓手 喉咙 安然无恙 B.荒唐 漫画 憎恶 哀声叹气
C.躲避 口吻 招惹 心荒意乱 D.纯粹 恶梦 车蓬 一清二楚
2.读下列句子,分别选出对句义理解准确的一项。
(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这说明他:( )
A.责任心强,极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B.多管闲事,惹人讨厌。
C.心胸狭窄,墨守陈规。 D.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2)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
A.说明别里科夫这类人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行动自由。
B.从反面说明城里人缺乏斗争精神,只能是屈服高压,战战兢兢地生活。
C.影射沙皇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的禁锢和高压。
D.用的是反语,讽刺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虚伪与虚弱。
(3)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A .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 .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 .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 .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五、课堂小结:契诃夫短篇小说特点
1.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
2. 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3. 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分析重点情节,鉴赏讽刺艺术。
合作探究
(一)阅读别里科夫婚事部分的情节,思考:
1.“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在外省人华连卡姐弟一推一笑后迅速崩溃以至死亡。
2. 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1.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2.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国际歌》中有一句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让思想冲破牢笼”,思想的牢笼就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套子”,这样的“套子”不仅害了我们自己,有时还害了别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套子”,请举例说说。
(四)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例子,来说说讽刺手法运用的效果。
课堂检测
1. 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失败这个情节,是为了( )
A.揭露别里科夫顽固守旧的精神面貌。
B.讽刺别里科夫丑恶的神经质的变态心理。
C.表现华连卡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
D.表现别里科夫同华连卡两人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2. 别里科夫“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对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生活在沙皇血腥统治之下,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以求保险,这既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B.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的教师,他歌颂的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
C.别里科夫怀旧、封闭、胆小多疑,害怕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用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虚妄地歌颂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D.别里科夫表面上是一个中学教员,骨子里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当然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3.关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是怕遭到不幸,但最后他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B.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行为鬼祟,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思想麻木僵化。
C.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沙皇卫道者的代表。
D.别里科夫的孤僻虚伪和惶惑不安揭示了他维护沙皇统治的反动立场和变态心理,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典型。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幽默讽刺手法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是:( )
A.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甩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B.“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C.他也真怪,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D.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
《别里科夫》答案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3.《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课堂检测1.A 2.DCD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1.D 2.C 3A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