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2.6 逍遥游(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2.6 逍遥游(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8 15: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逍遥游》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了解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
3.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客观评价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思想;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体会庄子对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学习难点:理解庄子“逍遥游” 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
1.庄子:
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2.《庄子》:
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中的文章,想像奇幻,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一方面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逍遥游》:
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空,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的思想,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查工具书,注音,移注;
(2)认真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了解有关知识。
【学法指导】
1. 默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疑难字词要移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及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
预习自测题
1.为下列生字注音:
鲲( ) 抟( ) 《齐谐》( )
坳( ) 徙( ) 北冥( )
阏( ) 枋( ) 斥鴳( )
舂( ) 朔( ) 泠( )然
蒿( ) 翱( ) 万仞( )
蟪( ) 鸠( ) 穷发( )之北
数数( ) 蜩( ) 恶( )乎待哉
决( )起 棘( ) 知( )效一官
2.填写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北冥有鱼: 通 ( )
三餐而反: 通 ( )
小知不及大知: 通 ( )
而征一国: 通 ( )
旬有五日: 通 ( )
小大之辩: 通 ( )
御六气之辩: 通 ( )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
二、播放录音。(注意字的读音以及句读)
三、学生依据注解,疏通文意。(有疑问可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怒而飞 ( ) 志怪者也( )
抟扶摇而上( ) 风斯在下矣( )
枪榆枋而止( ) 适莽苍者( )
以久特闻( ) 众人匹之( )
莫之夭阏者( ) 而不加劝( )
未数数然也( ) 举世非之( )
夫列子御风而行( ) 御六气之辩( )
之二虫又何知( ) 之九万里( )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然,犹有未树也( ) 众人匹之( )
腹犹果然 ( ) 穷发之北( )
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
水击三千里( ) 而后乃今将图南( )
4.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而御六气之辩( ) 而控于地而已矣( )
决起而飞 ( ) 枪榆枋而止 (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5.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 ( ) 以八千岁为春( )
6.指出下列各句中“也”的用法和意义: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
南冥者,天池也 ( )
7.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用法和意义: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且适南冥也
8.指出下列各句中“夫”的用法和意义:
故夫知效一官…… 夫列子御风而行
9.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而莫之夭阏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若夫乘天地之正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虽免乎行
11.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莫之夭阏者 ④奚以知其然也?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彼且恶乎待哉?
⑦彼且奚适也?
12.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B.虽然,犹有未树也
即使这样,(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
13.翻译下列固定结构:
①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
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
⑤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
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未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知识总结】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通常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讲评上节课的《课堂检测》题;
探讨庄子所谓“逍遥游”的意涵。
学习过程:
一、讲评上节课的《课堂检测》题。
二、探讨庄子所谓“逍遥游”的意涵。
【方法点拨】
解读议论文,我们常常采用剥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葱式的方式,逐层剖析,披文见义。《逍遥游》是篇旷世奇文,解读方式自然也不能囿于常规。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从挖掘其思想精髓入手。(从第三段入手)
(一)齐读第三段。(在重点语句下作上记号)
(二)合作探究:
1.这一段中,除了圣人、神人、圣人外,还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没有?为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无所待”呢?
3.谈谈你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
课堂检测
1.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2.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3.填空: 在《逍遥游》一文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归纳各段大意,理清文脉。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理清全文思路;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分析论证思路:
(一)自由读第一、二段。
(二)合作探究:
1.第1段中列举了哪几类事物?它们达到了逍遥之境没有?为什么?
2.作者举“覆杯水于坳堂”的故事,旨在说明什么?
3. “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分别指什么?“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此小大之辩也”,言下之意是什么?
二、探讨本文的艺术特色。
1.课文写了哪些寓言故事?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作者描述的鲲鹏这一形象?
3.文中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三、自由谈: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6《逍遥游》
通假字:
冥,通“溟”。 反,通“返”。 辩,通“辨”。 有,通“又”。(六气之辩) 辩,通“变”。
知,通“智”。
①怒( 奋飞,此指鼓起翅膀) ②志: 记载。③ 抟,环旋着向上飞;扶摇,旋风。
④斯: 则,就。⑤ 决,快速的样子;枪,触,碰。⑥适: 到。⑦特:独
⑧夭阏: 阻塞。⑨劝,勉励;非,非难。⑩数数然: 拼命追求的样子。
⑾ 之①,这,指示代词;之②,动词,到。⑿御: 驾驭。⒀犹然 讥笑的样子。
① 虽然(即使)这样,那么…… ②众人: 一般人。③果然 吃饱的样子。
④发(fà)指草木。
①水 在水面上,名词活用状语。②南 向南飞,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 表并列。 ② 表承接。③ 表修饰;表承接。④ 表转折。
①以 介词,凭借,乘着。⑦以 介词,把。
①也 陈述句中表肯定语气。② 句中表停顿。③ 表判断语气。
①且 再说。 ②且 将。
8.①夫指示代词,那些。②夫 发语词。
9.①莫 没有什么。②且夫 再说,表进一层。③若夫 至于。④ 同介词“于”。
11.① ② 判断句。 ③ ④ ⑤ ⑥⑦ 宾语前置。
12.①不亦悲乎? 不是……吗?②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
③其……邪?其……邪? 是……,还是……呢?表选择关系。
13.①译:当鹏迁往南海的进修,振翼拍水,水浪远在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②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③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因此而更为沮丧。
④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⑤译:至人(庄人认为修养最高之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⑴还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没有?为什么?
一类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或称之以出类拔萃之佼佼者),这四种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斥安鸟一样,目光短浅,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一类是宋荣子之徒,其虽比前四种人高明一些,能置世人的赞誉与责难于度外,认请自物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仍未达到逍遥之境。一类是列子之属,其比宋荣子更胜一筹,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不汲汲于利,几近于神,然也未臻逍遥之境界。此三者,一言以蔽之,有所待也。待,就是凭借、依靠之意。德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为利所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为名所累。那四种人待于功名利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修养不够,列子“虽免乎行”,仍要“御风而行”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万物之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边无边的境界之中)”,即能顺应自然规律,摆脱一切依赖的限制,进入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3)至人,即道德修养最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李商隐的《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中一个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此故事说明天人合一,万物同化的哲理,即忘掉自我)。神人,即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声名地位。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尾于涂中。’”此故事说明庄子不愿为功名所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的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那么这三者是同一境界吗?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三者之中,“至人”为最高之境界。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人、万物同化的境界,还谈什么功与名,还谈什么生与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小结:逍遥游就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无所凭借,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与物同化,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状态。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思想追求,是他在现实困境之中的心灵慰藉。
1.鲲鹏、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形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硕大的的鲲鹏腾空而起,乘海风飞上万里高空,可谓雄奇壮丽,然而它须“海运将徙”“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它仍“有所待”,没达到逍遥之境。那么,就更不要说“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和“枪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了。
2:这个故事说明世上万物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依次推之,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说明大鹏展翅高飞,绝云气,背青天,仍有所依靠,仍受到一定限制,只是所依靠、所受限制有所区别罢了。其意图仍在说明大鹏的“有所待”,没达逍遥之境。
评说:在第一段中,作者以“野马尘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又以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表现出它们目光短浅、毫无自知的可怜与可笑。
3:承上启下。“小知”指野马尘埃及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学鸠,“大知”指鲲鹏。“小知不及大知”总结上文。“小年”指朝菌、蟪蛄、众人(普通人),“大年”指冥灵、大椿、彭祖。“小年不及大年”开启下文。同时,有了这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语句,才使文章的诸多设喻,显得多而不乱,繁而不杂。
4:无论小智还是大智,无论是小年还是大年,它们只是形状、或所占空间、或所占时间的大小、多少不同罢了,皆是“有所待”的,没达到逍遥之境。
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的故事。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作用: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言传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生动透彻。
(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很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巨鲲变大鹏,大鹏翱翔太空,均为作者想象而得的形象。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优游自得的样子 鲲鹏 无己 无功 无名
修辞: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业:“无所待”表达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庄子希望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