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7 17: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列子
这是你想象的愚公移山吗
列子个人名片
姓名与字号:
名:御寇
亦作:圄寇
又名:寇
字:云
时代背景:
生卒年份:约公元
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人
作者简介
地位与影响: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被道家尊为前辈
思想主张:
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归同于老庄
学派创立: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录《列子》八篇,班固曰: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思想主旨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作品简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解义释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赞同!
同意!
太好啦!
我们也去帮忙!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阻塞
曲折,绕远
苦于
集合全家来商量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纷纷表示赞同
解义释词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个能挑担的人
用箕畚装土石
敲石头,挖泥土
【译文】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解义释词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复姓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寡妇
【译文】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解义释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季节
【译文】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更替
同“返”,往返
解义释词
你也太不聪明了!就你这把老骨头,那么大座山,是你家这点人能搬得动的吗?还是早点歇着吧!
你这格局就小了吧,我子子孙孙无穷尽,山又没有后代,看谁笑到最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老年男子
你也太不聪明了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指草木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解义释词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即使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那老头子一家真把山搬了怎么办?
快去跟天帝禀报此事,看看如何应对。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
解义释词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
【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解义释词
1.围绕中心事件“愚公移山”来发掘内容,补充故事。
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感知故事
(1)为何移山?
(2)怎样移山?
(3)移的何山?
(4)移山结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品析文章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写愚公做铺垫。
3.从全文看,分析各方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品析文章
大部分家人:
愚公的妻子:
智叟:
操蛇之神:
邻人之孀妻弱子:
天帝:
杂然相许。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始龀,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支持,同意
尊重,担心
积极参与
嘲笑,讥讽
害怕,恐慌
感动
4.作者写了一个“始龀”的小孩,为什么要写他,有什么作用?
品析文章
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蹦蹦跳跳的那种稚气、可爱之态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仔细阅读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请找出他们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观点特征,填写以下表格。论点论据特征智叟愚公“其如土石何”(无法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何苦而不平”(可平山之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通过这段品读,说说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愚公怎样的形象?
智叟实愚,愚公实智,在对比中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拥有远大志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7.请简析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的深意。
品析文章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名“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名“智”,增强了讽刺效果。
③“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8.这个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品析文章
①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山神、感天帝,使其形象更加丰富、高大,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1.班级拟开展以“愚公移山精神是否过时”为主题的辩论会, 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代表正方辩论。
拓展思考
反方: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过时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根本用不着这种移山精神。愚公移山这种行为太浪费人力物力了。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方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过时。愚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并且具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今天,科学虽然发展了,但在前行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拦路虎,这就需要我们有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胆气,有持之以恒、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所以愚公移山精神是不过时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2.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从文中的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拓展思考
①敢想敢干,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要有团结合作意识,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3.愚公到底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
拓展思考
参考观点1:山并非真山,而是象征着现实中无法逾越的困难,是靠个人或者一代人都解决不了的困难。在这种困难面前,愚公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代代的人一起解决问题,一批一批,前赴后继。而“搬家”意味着逃避,意味着投降。
参考观点2:愚公的移山行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他可以选择搬家,这是一种更加灵活变通的方式。搬家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一种敢于改变自己的勇气。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这种勇气。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不能总是坚持原来的方式,而应该敢于改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