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22 梦回繁华
说说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在哪个朝代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跟随作者一起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领略宋朝的繁华生活。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难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素养)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作品主要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写作背景
汴
梁
biàn
擅
长
shàn
跋
涉
bá
舳舻
相接
zhú lú
络
绎
不绝
yì
沉
檀
香
tán
田
畴
chóu
岔
道
chà
遒劲
qiú jìnɡ
踵
zhǒng
摩肩接
读一读
擅长:
在某方面有特长。
田畴:
田地;田野。
摄取:
吸收(营养等)。
遒劲:
雄健有力。
题跋:
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词语解释
摩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细致入微:
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
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整体感知
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创作背景和基本信息
描绘的
主要内容
价值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精细研读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为什么这样写?
好处:1.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2.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
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精细研读
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精细研读
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
略写: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时详写了汴河上的拱桥,略写了其他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
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安排,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读者很容易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精细研读
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列数字。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语言准确。列举约数,说明画面中的人数,表达稳妥。
2.引用。直接引用文献,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既清楚,又权威。
3.打比方。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将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易懂,带来艺术感。
4.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
精细研读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精细研读
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画作创作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作者张择端又“生卒年不详”,若不尽量弄清楚他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就不可能了解这幅画作的真正价值。
合作探究
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
作者列举《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合作探究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梦回繁华》?
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梦回繁华
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深层含义:1.反映了南渡的北宋遗民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重回繁华”的期待;2.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3.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合作探究
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生活,深化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想象。
概括主题
文化遗产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是最具说服力的历史文化见证和化石。我们要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学后感悟
《清明上河图》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的文字却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条理分明,细腻具体。
写作特色
梦回繁华
繁而不乱
长而不冗
《清明上河图》
情感
语言
特征
对象
赞叹、自豪
平实
典雅
详略得当
条理清晰
板书设计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拓展(tuò) 题跋(bá)
B.擅长(shàn) 跋涉(bá) 竹篙(gāo)
C.沉檀(tán) 田畴(chóu) 冗长(chén)
D.岔道(chà) 遒劲(qiú) 城郭(guō)
C
课堂检测
(1)公园里赏花的人们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2)一到秋天,人们都 (形容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地来到此地观赏枫叶。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2.根据语境填写成语。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悬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全长大约18千米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课堂检测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4.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
⑤⑥⑦①④③②
课堂检测
中国传世名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
阎立本《步辇图》
拓展探究
唐宫仕女图
韩滉《五牛图》
拓展探究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拓展探究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简洁朴素,不提倡华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类文阅读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
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
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
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得多。这里有农民、船
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裤的裤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
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担夫身穿由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
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该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束一条缘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便服更多地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
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衣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便成了僧袍,供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部分宋人对服装的质料、颜
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从而说明了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更进一步说明了宋代便服不拘一格的特点。
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3分)
“大多”的意思是“大部分”,说明宋代劳动者大部分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但也许还有不是这样打扮的情况。“大多”表现出劳动者这样的打扮具有普遍性,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简洁朴素的原因。(3分)
劳动者是为了便于劳作;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与这种情趣相协调,他们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
材料一 如今的博物馆不仅收藏与展示文物,而且还积极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博物馆用一次次创意给大众带来了惊喜。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掀起了“博物馆里过节”的新风尚;博物馆还进军“综艺界”,如《国家宝藏》等节目,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历史文化之门。
核心素养
材料二 科技赋能增加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亲密接触”也有了更多花样。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等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成了大部分博物馆的标配。通过在三维空间中立体成像,观众可以“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生活,了解古代文化,此类的沉浸感带给参观者很多乐趣。
材料三 疫情之后,社交媒体、直播十分活跃,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以前沿技术结合当下热点,主动寻求与人们的互动交流。“云展览”“云游博物
馆”成为常态,“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走入千家万户。公众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动动指尖,就可以游览博物馆,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1.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得出你的探究结论。(2分)
示例:博物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2.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仿照此句式,结合材料填空。(1分)
博物馆的现在:
3.某博物馆将举办齐白石作品展。就如何与公众之间建立连接的问题,请你依据材料,给该博物馆提出两条建议。(4分)
示例:①线上,开展齐白石作品“云展出”;②线下,与各大学校联系,组织师生参观。
示例:传统与智能
本文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及生活的想象,揭示了其重大的社会、艺术和历史价值。
课文小结
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