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9 13:5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散文类型多样,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情感,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富于表现的语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深入体悟散文的美丽,还任重而道远。
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诗意的语言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
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考。
教学策略
启发点拨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 学习字词,积累诗歌
1.默读课文,梳理生字词,将生字拼音标注到课文中。
2.汪曾祺的散文语言,自然而有诗韵。《昆明的雨》中提到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汪曾祺自己创作的一首诗。
请抄写汪曾祺的诗,默写《春望》和《夜雨寄北》。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背诵《读<山海经>》(其一)。
诵读中播放雨声白噪音,板书“静坐听雨”,导入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学习任务二】 梳理内容,分析写法
如果汪曾祺活在当代,他的微博也许是这个样子——
1.从汪曾祺微博生发开去,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充满绿意,让人很舒服。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时隔四十年之后,作者汪曾祺回忆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人、事、景、物呢?
请你边读课文,边做圈点勾画,读完后把你找到的雨中风物。
明确:还有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卖杨梅的女孩,房东母女,友人.....
中心填写:想念
3.齐读小诗,初步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学习任务三】 品析语言,体味风格
1.王安忆曾说:“当你读汪曾祺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的布局谋篇,句段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1)请你在文中圈划出平常中有味又蕴含深情的一两处句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细细品味字句标点,做好朗读标记(重音加点、节奏划分、快慢轻重处理)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准备课堂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读出怀疑语气)……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读出惊叹语气)
(2)认真聆听记录下展示同学的表现,并作出点评。
朗诵人 节奏 重音 情感
明确:教师随着学生的展示,适时进行朗读示范、引导,作语言分析。预设学生会提到以下经典片段:
2.小结
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领略他“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品味其后的深情。
“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
3.让我们把昆明雨中的风物,凝聚成一首小诗,用动情的朗读,体会汪曾祺笔下的情感:
(合)我想念昆明的雨
(男)想念倒挂着开花的仙人掌想念味道鲜美多样的菌子
(女)想念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想念带着雨珠的、满满的缅桂花
(合)我想念那个小酒馆,那个下雨的午后。
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
【拓展提升】
播放电影《无问西东》“静坐听雨”片段,以视频形式直观展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所在炮火轰炸下仍然坚持治学救世的大学,体味西南联大教授与学子们对知识的探索、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与喷薄而出的爱国情怀。
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昆明的雨》,仍有对生活中平淡而有味的美的追寻,更可见汪曾祺的可贵之处。爱国、治学、救世,西南联大无数学子要守护的,不是空泛的家国概念,正是这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情味。
【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人、事、景、物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形散而神聚,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特征。
作者平淡有味,充满诗意的语言和审美情趣,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学以致用】 写作实践
前有汪曾祺的动情之作《昆明的雨》,后应当有我班同学的个性抒写——《_____的雨》。
要求:
1.横线上填写地点,可以是广州/番禺/家乡或者任何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2.试着学习汪曾祺“平淡、自然、家常”的语言。
3.选取生活中真实、细微的景物人事。
4.表达某种情感。
5.400字以上,上不封顶,写在周记本上。
【知人论世】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推荐阅读《旅食集》《人间草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1939年9月至1946年9月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七年,这七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他也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一文中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西南联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钱钟书、华罗庚、沈从文、朱光潜、傅斯年、陈寅恪、吴晗等曾在西南联大任教;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钱伟长、梁思成、林徽因、汪曾祺等曾就读西南联大,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抗战八年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1100多人,其中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即达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板书设计】
17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
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等
雨中情:怀念、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实践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朗读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做到了“一课一得”,基本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
但课堂节奏的把握仍有欠缺,课程初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花了太多时间在引导答题和调动气氛上,导致朗读练习时间不足。以后在此方面还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