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9 16: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课程导入
面对山水之美,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提笔成章分享给友人;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则记下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守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了解作者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
(1037-1101)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杂记
记…事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
诵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月光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卧,睡
共同,
一起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大概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而已,罢了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精读细研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研读探究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
精读细研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精读细研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精读细研
关键句
心情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精读细研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写作背景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精读细研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合作探究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之闲)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之闲)
最后体现了他的心境之闲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合作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
藻、荇
空明
交横
比喻
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月光
竹柏倒影
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生平经历
【被贬黄州】
【被贬惠州】
【被贬儋州】
乐观
悠闲
夙愿
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芒鞋不踏名利场
一叶轻舟寄渺茫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研读探究
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的心态面对。苏轼之所以垂名青史、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才能、他的政绩,还在于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重读,品不同
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豁达、超然
月色空明
竹影斑驳
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热爱生活
A.沉鳞竞跃(jìng)  能与其奇(yǔ)
B.藻、荇交横(xìng) 亦未寝(qǐn)
C.晓雾将歇(xiǎo) 夕日欲颓(tuí)
D.遂至承天寺(suì) 何处无松柏(bǎi)
A
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借代
反问
比喻
拟人
课堂检测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山、水的特点:“   ”“   ”“   ”。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   ,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流见底
课堂检测
高峰入云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4.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用了八十多个字,先正面描写,再用竹柏的倒影来衬托月光,写出了月光
 的特点,创造出宁静淡雅的优美意境。从邀友赏月的情形看,苏轼并未完全消沉,这说明他是一个    的人。
空明澄澈
豁达乐观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