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饮酒(其五)》《春望》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饮酒(其五)》《春望》课件(共3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9 16: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饮酒(其五)
春望
诗词五首
1. 培养诵读古诗的节奏感。
2. 发展欣赏古诗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诗人简介

诵读意趣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诵读意趣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赏词达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即庐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赏词达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辨识。
相伴。
傍晚。
山间的云气
赏词达义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疏通诗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心灵远离尘俗,所处之地自然幽静偏远。
在东篱下采撷菊花,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美景。
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融情于景
悟:酒意情深处,悟透《饮酒》魂
悠闲自得
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
超脱世俗

融情于景
整首诗画面: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心境。以及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深入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此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手法题)
“车马喧”指的是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比,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为下文“心远”作铺垫。
深入探究

2.“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中“菊”有何象征意义?“悠然”体现诗人怎样的心境?(象征题)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
·“悠然”表达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深入探究

3.“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有版本作“望”,你认为哪一个用得好?(字解题)
“见”用得好,“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深入探究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含义?(手法题)
·景物描写。
·虽是写景,实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返璞归真”。
深入探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为何会“忘言”?(字解题)
·“真意”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这种真意只可意味不可言传,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杜甫
春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人简介

情感诵读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 破 山河在,城 春草木 深。
诗意: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指都城长安
残破,破败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茂盛,茂密

赏词达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意: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时事
离别

赏词达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意: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续数月
值,相当

赏词达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轻刮,抓挠
简直
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赏词达义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疏通诗意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荒城里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延绵的战火已延续多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簪子。

一念山河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依旧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也是感时恨别的形象,亦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深入探究
1.春望,首联作者望见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这几个景物的角度如何变换?
·国都、山河、城、草木、
·破败: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满目萧然。
·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

深入探究

2.分析“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深”字写出来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这与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景色不同。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草木深”表明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融情于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全诗营造了凄惨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深入探究
3.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荒凉?诗歌中的哪句话揭示了写作背景?
·烽火连三月

深入探究
4.战争除了给春天带来影响,给国家带来影响,还给诗人的家庭带来什么?
·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诉别离和思家之苦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深入探究
5.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深入探究
6.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我们该如何理解?
·一说:诗人因感伤国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心惊。
·另说:以花鸟拟人,借花流泪,鸟惊心来表达诗人自己感伤国事,牵挂亲人。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本质均是以乐景写哀情

深入探究
7.请展开想象写一写,通过尾联你们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忧国思家不停地挠头叹息。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已经纷纷断落,已经短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原来自己已经老了,可能无法再报效国家。
忧国、思家、悲己

堂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