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唐诗五首
读一读,找共同点
野 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思考:五首诗的共同点是?
诗歌体裁
每首律诗有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一二句称“首联”
三四句称“颔联”
五六句称“颈联”
七八句称“尾联”。
野 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韵脚
对仗
对仗
叠音
叠音
一、读
gāo
xǐ
wēi
dú
bó
二、悟
1、悟作者与时代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其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行世,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shì)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初唐时,曾官太乐(yuè)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纵酒自适。
这首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思考:首联为我们交 代了什么?
“欲何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思考:第三联描写眺 望到的景象, 那是怎样的景象? 采用什么手法?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白描手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思考: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
“采薇”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
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
避世退隐的愿望。
用 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东皋
“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
三个典故
四、拓展延伸
2.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
小结
黄鹤楼
崔颢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
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
江西的滕王阁
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走近诗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理解诗意
思考:诗人借用仙人的诗句是那几句?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思考:诗人为何开篇写神话故事呢?
神话传说起笔,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思考:文中的两个“空”字是否一样?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黄鹤楼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思考: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起,使人有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整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象,
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理解诗意
1、隐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2、佛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晚年无心仕途,专诚 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3、画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5、诗人——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唐代)
猜猜他是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近诗歌
诗歌派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羁旅思乡、 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边塞诗: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这里代指使臣,即作者自己
(常考点)使者身份
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使者(我)路经的属国已过了居延地区。
开头点题,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轻车简从,形单影只,传达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理解诗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故事中常用于比喻远行的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征蓬“”归雁“实写所见之景,更是作者即景抒情,以景物自比,诗人觉得自己就似”征蓬“一样随风飘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我(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大唐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烟
黄河
描写塞外风光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很圆很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
指前线统帅
尾联与首联呼应,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理解诗意
到了边塞萧关只遇到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思考: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烟
黄河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空,有一轮圆圆的落日。
描写塞外风光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品读赏析
(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
示例:
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 ——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 ——鲜艳优美。
3.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
小结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丽壮阔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慷慨悲壮以及抑郁孤寂的思想情感。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回顾作者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走近诗歌
理解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前往楚国漫游。
思考: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什么?
点题
交代地点和事由
为下文写景做铺垫:人随舟行,诗人很自然描绘了沿途所见景色。
理解诗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旷的原野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
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颔联运用了什么描写 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景物描写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理解诗意
思考: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理解诗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滔滔江水,
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思考: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
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思乡之情
了解作者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作品有《白氏长庆集》流传于后世,代表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走近诗歌
思考:从题目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地点、时间、事情
(诗人)在早春之际到钱塘湖出游。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走近诗歌
诗人即是游行,他的游览路线是?
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手法:移步换景
走近诗歌
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些景色?
“早莺”,仅仅几处,不多,所以争抢着向阳的树,来试它清脆的歌喉;
“新燕”,不多的几家新燕,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乱花”,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感觉;
“浅草”,春草初生,故说“浅”,也是早春景象。
早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走近诗歌
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
写出了花开之多,
更显示出早春的勃勃生机。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