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0 10: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王诩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背诵课文,体会孟子的思想及社会意义。
预习回顾
1.孟子:名____, 时期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____”。政治主张_______,被尊称为“____”。
2.“四书”是指:
3.《孟子》是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 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 合著的。


孔孟
亚圣
仁政

弟子
孟子及其弟子
战国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文学常识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文是论辩时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的一种议论文。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
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破)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立)。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文
他们凭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谁胜谁得势。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朱自清《经典常谈》
纵横家及代表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资料链接
景春,战国时人,楚国贵族,孟子的弟子,他是一位纵横家。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相对的外交策略。
合纵:联合弱国对抗强国,即六国联合抗秦。
连横:跟随强国制衡其他国家。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
初在秦国任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后至魏国任将军,主张合纵抗秦。魏襄王元年,发起楚、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秦,并挑动义渠君袭秦后方,取得胜利,身佩五国相印。
张仪(?-前310),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后代,纵横家。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
迫使魏献上郡,入秦为相,帮助秦惠文君称王。用连横之策,使秦占有河西、上郡、河东等地。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帮助秦国夺取楚汉中地区。封武信君。
写作背景
景春和张仪、公孙衍都是纵横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政策,连横亲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合纵抗秦。纵横家是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策辩之士,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早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是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为儒家所不认同。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次对话。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听读课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熄,停息。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难道
安静
疏通文意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f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怎么,哪里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教导、训诲
告诫
准则,标准
指丈夫(fu)
谨慎
夫家。女,同“汝”,你。
泛指妇女


作为
能够,可以
规则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屈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喻指仁,居,指住宅
喻指礼
喻指义
居住
实现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
2.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冠:
居天下之广居 居:
富贵不能淫 淫:
贫贱不能移 移:
威武不能屈 屈:
同“汝”,你
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惑乱
动词作名词,居所、住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3.古今异义
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古义: 今义:诚实
父命之 “命”古义: 今义:生命
以顺为正者   “正”古义: 今义:正直、正义
与民由之 “由”古义: 今义:缘由
4.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 ②必敬必戒( )
道 ①妾妇之道也( ) ②行天下之大道( )
教导、训诲
准则,标准
真正,确实
遵从
形容词,谨慎
动词,告诫
规则
道路
1.本文内容是一场______与______(辩论人)关于_______(辩题)的辩论。
景春
孟子
大丈夫
2.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整体感知
孟子: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3、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原文)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 , 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从权势、地位的角度衡量。
4.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
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敬仰、崇拜、羡慕的态度。
合作研讨
1、孟子怎样反驳景春的观点 他认为公、张二人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公孙衍、张仪之流
类比
无准则、无条件顺从

(实质)妾妇之道
顺从、逢迎诸侯,无节操无道德底线
妾妇之道:
“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以封建礼教中女子无条件的服从,类比纵横家不立足仁、义、礼等准则,只知道曲意顺从的行事作风。
知识链接
张仪“连横”的努力及结果
相魏,说服魏国背纵连横。
相楚,二骗楚怀王
一骗: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怀王与齐国毁约 绝交。
二骗:楚国受骗,与秦大战而败,愿割地。
相韩,说服韩王攻打楚国讨秦国欢心。
归秦,得五城邑,封武信君。
张仪、公孙衍的本质
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自己谋取名利。
2.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入世之前的修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入世时面对不同境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
入世后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3、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假设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更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应置于最后。
4、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顺从君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这是“破”的过程。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这是“立”的过程。
6、说一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首先,景春提出一个论点: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大丈夫。因为他们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接着,孟子直接反驳这样的人不是大丈夫,然后举例说明妾妇之道,而公孙衍、张仪就是实行妾妇之道的人。
最后,说明大丈夫就是实行仁义礼,坚持自己的原则的人。
赏析语言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将“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拓展延伸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2、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在陷入贫苦及困境的时候,我们要坚定意志;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言之有理即可)
主旨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景春之言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
谢谢!